大山里的小学校 2名教师和6个学生组成了一个家
3月11日,像往常一样,吃过午饭,绵阳平武县泗耳藏族乡党委书记吴晓玲散步到距乡政府百米远的小学。教室里,一架旧风琴静静地立在角落。琴盖上重重叠叠的“小手印”让人联想到奏响这架琴时的愉悦和感动:在这所仅有6个学生的学校里,只有吴晓玲偶尔客串音乐老师时,孩子们才能听到琴声。
然而今天,兴冲冲坐到风琴前面的吴晓玲发现,好几个琴键都“哑”了,怎么按也不出声。望着“哑”风琴,吴晓玲心里有点不是滋味。
泗耳藏族乡中心小学——这是平武县最偏远的小学,6名学生加上2名老师,被外界称为最“袖珍小学”。当天,记者走进“袖珍小学”,探访背后的故事。
学生从19个变成6个
泗耳藏族乡位于平武、北川、松潘三县交界处,全乡面积500多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00余人,只有一条时断时修的泥泞路通向山外。我们早上8:30从成都出发,抵达泗耳已是下午15:00。
学校不大,操场不过70平方米,四间教室中有三间都是空着的,唯一启用的一间教室里,整齐摆放着6套桌椅,6个孩子正兴高采烈地把椅子搬出教室,围成一圈。校长邱益涛正要教孩子们玩一个“抢椅子”的新游戏。“最大的是陈思静6岁,记忆力好,学古诗几遍就会背了;最小的林亚军3岁多,才来学校不久……”站在一旁,吴晓玲给我们一一介绍。
既然是中心小学,为何只有6个学前班的孩子?
原来,泗耳藏族乡只有泗耳村、茶坊村、杨柳村三个村。但除了乡政府所在地茶坊村外,其他两个村均相隔很远。“杨柳村来回一趟要三天时间,哪个把娃娃送这么远读书?还不如就近选个其他乡镇的学校。”吴晓玲说,三年前,学校里还开设了六年级和一年级,共19名学生。后来六年级学生毕业,其他孩子也一个个相继转校。“家庭条件好点的,基本上都转出去了,泗耳确实太偏远了。”吴晓玲叹了口气。
留下的6个孩子,年龄都不到7岁,分开教学不现实,学校就组建了一个学前班,让他们在同一教室上课。“有三个孩子年龄稍大点,就学语言、拼音、数学和英语,年龄小的就以游戏为主。”吴晓玲说,学校按规范开设了朝会早读、课间操、写字训练等课程,也有类似体育和健康的“公共课”。
因为有两个学生住校,学校还专门聘请了一个阿姨,给孩子们做饭,照料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