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3969个地灾隐患点全部纳入群测群防体系

08.05.2014  11:56

  每年5至9月都是成都的汛期,地质灾害的警钟又在敲响。记者从市国土局相关部门获悉,为了应对地质灾害,保障受威胁农户的生命财产安全,我市3969个地灾隐患点都已纳入“群测群防”体系,每个隐患点都有一套相应预案,且落实监测人员。同时,我市今年汛前检查已经紧锣密鼓正在进行,5月9日就将完成所有相关区(市)县地灾点检查。本月下旬,对地灾检测员和受地灾威胁的农户进行的应急演练也将全面展开。

  发放“两卡一表

  了解避灾路线怎么走

  目前,在成都范围内已调查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3969处,比去年增加了1000多处,受威胁农户约1.6万户,共约5.5万人。市国土局地环站副站长张志明告诉记者,这说明了由于地震和极端气候条件的影响,成都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更大,预警工作要求更高。

  张志明说,为了应对地质灾害的高风险,汛前,国土部门完成了对市、县、乡、村四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的复核、更新工作,将所有隐患点纳入监控范围,每一个隐患点都有一套防灾预案,发放“两卡一表”。不管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还是受威胁的农户居民,都将通过预案和“两卡一表”,了解到隐患点何时可能发生地灾、地灾发生时会有什么样的预警信号、收到信号后应该到何处避灾、避灾路线怎么走等信息。

  此外,每个隐患点都落实了监测人、监测责任人和防灾责任人,尤其针对64处市级监测点,各区(市)县政府要指定专人负责其防治工作,安排专职监测人员,汛期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

  5月下旬开始

  全面开展应急防灾演练

  记者还了解到,为了全面掌握各区(市)县防灾措施落实情况,在我市确定了3969个地灾隐患点后,各级国土部门在本周开展了全市地灾防治汛前检查工作。对地质灾害年度防治方案和应急预案编制情况、各区(市)县地灾隐患点巡查和排查情况、各隐患点防灾措施落实情况、“两卡一表”发放和监测人员到位情况、避险场所的物资准备情况等进行检查。这项检查将在明天结束。

  汛前检查结束后,市国土局将督促各区(市)县落实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监测人员也将及时到岗,严格按照应急预案进行巡查和预警。

  此外,从5月下旬到6月中旬,我市集中开展形式多样、注重实效、操作性强的地质灾害应急综合演练。尤其是在64处市级地质灾害监测点,必须开展应急防灾演练,让受威胁市民进一步提高防灾意识,同时提高有关各方协调联动和应急处置能力。本报记者余书婷

  相关链接>>>

  遇到山洪泥石流 迅速离开低洼地带

  本报讯(记者 余书婷)汛期将至,地灾发生风险增大。进山旅游应当注意什么?如果在进山旅游时遇到暴雨或者山洪灾害,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市国土局地环站副站长张志明为我们带来答案。

  张志明建议广大市民,如果汛期遇到强降雨等极端气象条件,最好不要进山。这样才能完全避免遇到地灾的可能性。

  如果已经进山,关注天气预报,因为暴雨是诱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并且一定要避开陡崖等灾害易发点。所有地灾易发点都设置有警示牌,游客看到警示牌后一定要尽快离开。而且最好不要在山区留宿过夜。

  针对一定要在山区内留宿过夜的游客,如果接到预警,一定要听从相关部门组织的安排,积极配合进行避让转移。

  山洪、泥石流等发生前,河流突然断流或者水势突然加大,并夹有较多柴草、树枝。在深谷或沟内会传来类似火车轰鸣或闷雷般的声音,沟谷深处突然变得昏暗,并有轻微震动。进山的游客要注意分辨这些地灾特征。

  如果遭遇泥石流,市民游客应迅速爬上沟道两侧的山体,切记不要顺沟道向上游或下游跑。同时注意不要爬到泥石流可能直接冲击到的山坡上。要迅速离开泥石流沟两侧和低洼地带,撤离到安全地点。

      原标题: 3969个地灾隐患点全部纳入群测群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