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访四川29个创业团队:获奖项目落地的仅一半

04.06.2015  16:10

    2008年至2014年间,我省11所高校29个项目,拿到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金、银奖。本报记者回访29个创业团队——

    5月28日上午,一如平常。

    成都青白江福洪镇占地700亩的生态农业观光园里,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的刘可成,蹲在田里观测“樱桃萝卜”的长势。

    电子科技大学附近的一间工作室里,自动化工程学院大四学生、凌创腾飞智能科技公司负责人赵良瑾,坐在电脑前修改创业项目的相关论文。

    绵阳某航天科技公司内,曾经是四川大学“三国熊猫”文化创意产品项目负责人之一的闫喜强,做着一位技术工作者日常的工作。

    身处三地的年轻人,却在过去有着交集——大学期间,他们都曾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或银奖的获得者。

    “挑战杯”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全国性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竞赛,俗称“小挑”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每两年举办一届。

    从2008年到2014年的4届“小挑”中,四川有11所高校共获得29个全国金奖、银奖。今天,这些曾经风光一时的创业项目,如今际遇如何?本报记者展开调查——

    【现状】获奖项目落地的仅一半

    搁浅项目曾被普遍看好

    2008年,第六届“小挑”在四川大学举行,由川大推送的“三国熊猫文化创意产品研发与推广”项目获得全国金奖、最佳创意团队两项殊荣,轰动一时。

    在项目负责人之一、四川大学机械专业毕业生闫喜强记忆里,2009年是“三国熊猫”最风光的年岁。那年,项目团队以工作室的方式运营,推出“三国熊猫”系列文化旅游产品和动画短片。2011年,工作室正式注册成为蜀标文化传媒公司。

    正当所有人以为,“三国熊猫”即将如当年上映的美国动画片《功夫熊猫2》那样火爆时,剧情急转直下。“因为距离市场始终有段距离无法实现盈利,加之精力无法兼顾,我们放弃了。”闫喜强说。

    2014年,“三国熊猫”项目和蜀标文化传媒公司停止运营。但闫喜强认为,一路走来并非没有收获,“创业不一定要成功,大学生创业算是一种体验,收获了不同的人生。

    无独有偶,与“三国熊猫”同年获得金奖的项目——西南财经大学“角斗饰”骨饰继续开发创业计划,2012年“小挑”全国银奖项目——西南交通大学“美卓听觉传播工作室”,随着团队成员各自有了较好的就业机会,两个创业项目都停止了运营。

    随后,记者陆续拨通了其余“小挑”全国金奖、银奖项目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电话,结果发现,29个获奖项目中,让创业计划书变成落地项目的只有15个。

    而在15个落地项目中,目前创业发展不错的有6个,仍处在创业生存期的有5个,另外有4个项目中途搁浅。有意思的是,一些遭遇“滑铁卢”的项目,在当初曾被普遍看好。

    四川大学是我省的“挑战杯”获奖大户,学校团队负责人直言,许多项目当初参赛是为了单纯获奖,增加未来保研、就业的砝码。“当初‘小挑’没有要求一定是付诸于实践的项目,比的是谁的创业计划做得更漂亮,所以计划书动辄就是成百上千万的投资,没有实践操作性。”他认为,这是落地项目不多的主要原因。

    【分析】多数项目处于创业生存期

    诸多困难成创业“拦路虎

    创业项目为何落地难,发展难?

    在回访中,记者发现,处于创业生存期的5个项目,大都没有形成稳定的盈利模式,创业团队普遍资金不足、经验不足,缺乏市场营销、项目推广、团队管理、财务等知识。

    在8号平台成都创业沙龙,记者见到艾联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创始人——四川大学化工机械专业2010级学生门仕堃。这位90后小伙点燃一根烟,轻声说:“熬着,这就是我现在的状态。

    艾联科技在去年大赛中获得了全国铜奖。项目基于WiFi的后台大数据处理,合作商家可以用此数据为参考,做出经营决策。当初参赛时,门仕堃的团队自信满满,创业目标是有上千家合作商家以及几百万的年销售额。现实却是,从2013年创办公司至今,艾联科技的产品仍处在测试阶段,没正式投放市场。“每往前走一步都不容易。”门仕堃说。最近资金链断了,一些资金还未回笼,又需要资金投入到新产品中。

    四川农业大学“旭峰农机科技有限公司项目”在2012年获得“小挑”全国银奖,负责人詹小旭是位女硕士。这位农家女孩想为山地丘陵地带的农民制造合适的农机,帮助他们实现农业现代化。

    土豆刚下种的季节,她和团队就去跑一个客户,推销“马铃薯收获机”,却一次次遭遇闭门羹。幸亏参赛时认识的朋友从中帮忙,客户最终同意她们去展示,最后订了8台。“只有走上了创业路才知道,大学生一没资源,二没渠道,三没经验,即使做出了产品,能卖出去是有多难。”去年,旭峰农机的产品类型达到27种,净利润10万元,算是扑腾过了“生存期”。

    【转型】比赛转型助力创业实践

    鼓励“真刀真枪”磨项目

    从1998年到2012年,“小挑”举行了八届,2014年第九届“小挑”迎来了升级版的“创青春”大赛。与以往不同,去年“创青春”大赛,我省9个全国金奖、银奖项目,只有2个没落地,且有4个项目发展势头不错。

    四川大学校团委老师张韵认为,这种转变跟“挑战杯”的举办理念转变有关。“创青春”增加了创业实践挑战赛和公益创业赛,更加突出实践导向,鼓励支持实际创业运营。

    四川农业大学的2011级研究生刘可成感受更为直接。刘可成在去年进军“创青春”全国比赛前,省上有关部门特意找来有名的“旭平兔业”创始人张书平,当他的“私人导师”。获得全国银奖回来后,有关部门还跟踪服务,帮他解决创业中的困难。“这种待遇在以往比赛是没有的,现在社会创业氛围越来越好,会吸引更多大学生走上创业路。”刘可成感慨。

    冯军帅是成都实唯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他获得去年“创青春”大赛的全国银奖。2012年,还在四川大学读研究生的冯军帅和两位伙伴投身创业大军,他们梦想成为物联网监控领域的佼佼者。“创业最艰难的就是初创阶段,团队走了不少弯路,资金和市场双重匮乏的难题几乎把我们推向了悬崖。我们把奖学金、生活费全都投了进去。”冯军帅回首三年的创业路,“还好我们当时得到了川大的一笔10万元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研发资金,解了燃眉之急。”随后,公司的产品获得了专利,打开市场,到如今已有18项知识产权,去年营业额达到300多万元,并且在绵阳科技城成立分公司,公司也逐渐步入正轨。

    编后助力“千里马”尽情驰骋

    “挑战杯”许多获奖项目未能从“纸上”走向现实。特别是一些曾经引人注目的项目,困于多方原因,中途折戟,令人遗憾。

    高校是创新创业的主阵地,眼下,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已搭建起了成果展示和项目推介的平台,但要想这些“千里马”真正等来“伯乐”,并一步步朝着成功的路上驰骋,还需多方努力。

    一方面,需要学校前期参与培育,对大学生的创业项目、创新计划的投资规模、运作模式、目标市场等进行重点考量,给予大学生技术支持和实践机会。另一方面,有关方面在打造赛事的同时,也应当尽可能为大学生创新创业优化金融环境,给予资金、税收等多方面的政策扶持。(吴晓彤 记者 江芸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