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地震十周年前夕 北川第1000个再生育家庭喜获女婴
4月24日,绵阳市中心医院,北川震后第1000个再生育家庭诞生了一名女婴。图为孩子父亲董强在给刚出生的女儿拍照。
董强和老母亲在给孩子喂奶。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刘虎 摄影报道
4月24日上午8点45分,一个女婴诞生在绵阳市中心医院,女婴的父母都是绵阳市北川人。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吴清芳失去了丈夫和孩子,独自一人生活了9年,直到遇到董强,两人组建了新的家庭。
女婴一出生,就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她诞生于北川震后第1000个再生育家庭,也是北川震后再生育家庭的第1006个新生儿。
“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的日子已临近,小女婴成了这个新家庭的新成员,对于在灾难中经历了生死离别的家人来说,这个女婴的诞生,是“上天的眷顾”,也是新的希望。
十年之后
北川有了1000个再生育家庭
4月24日上午8点45分,绵阳市中心医院产房,一名健康的女婴出世。听到“手术成功,母女平安”,产房外的董强激动不已。
他和妻子吴清芳都是绵阳市北川人,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两人都是单身状态。直到两年前,经人介绍,董强和吴清芳走到了一起,组建了一个新家庭。对于年龄都超过40岁的两人来说,这个新生命的诞生,意味着很多,生活也有了新的希望。此时,董强夫妇并不知道,他的家庭和孩子还有了一个特别的身份。
24日下午,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从绵阳市卫生计生委获悉,董强一家已成为北川震后第1000个再生育家庭,而这个还没取名字的小女婴,也是北川震后再生育家庭的第1006个新生儿。
据了解,早在2008年,为帮助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有成员伤亡家庭实现再生育一个健康孩子、重建幸福家庭的愿望,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明确要求,省人大常委会作出了《关于汶川特大地震中有成员伤亡家庭再生育的决定》,这个决定明确了因地震有子女伤残或者死亡等情形的家庭可申请再生育的政策。
十年过去,绵阳全市共有1339个震后再生育家庭实现了再生育的愿望,董强夫妇也是绵阳市第1339个震后再生育家庭。
新的生活
他们坚强和踏实感动彼此
24日下午3点,绵阳市中心医院住院楼6楼23号病床旁,董强正小心翼翼地洗着婴儿奶瓶,从前一天妻子身体出现分娩特征到现在,他只休息了不到1个小时。董强一边忙碌着,一边跟身边的老母亲请教带孩子的注意事项。虽然身体已经很疲惫,但他依然充满动力。病床上的妻子术后身体有些虚弱,刚刚睡着。
“喂孩子的时候你要注意到,看她有没有睡着,有没有吞咽。”董强的母亲正抱着孩子喂奶,他就蹲在一旁,仔细听着母亲的话,眼里满是溺爱。
董强今年44岁,是北川中学一名音乐老师,妻子吴清芳42岁,在北川人社局工作。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夺去了吴清芳的丈夫和孩子,之后9年时间,她都独自一人,没有再恋爱。
直到去年,经过身边朋友介绍,吴清芳认识了同样也是单身的董强。说起为何组建新家庭,两人给出了同样的答案,两个字“缘分”。
“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浪漫,就是两个字,缘分。”董强说,认识吴清芳后,从她身上感受到了坚强,自己被她的坚韧性格深深打动,能和她走到一起非常幸运。“这么多年,她一个人走过来,让我感觉到深深的不易,也更让我坚定了要和她在一起想法。”
面对同样的问题,躺在病床上的吴清芳也给出了同样的答案,丈夫的踏实、顾家,让她多年来沉寂的内心出现了点点涟漪。“缘分吧。他踏实的品性是我最喜欢的。”扭头看了眼在一旁忙碌的丈夫,吴清芳眼里满是幸福。
“那场地震中,我也失去了亲人,很多东西都是感同身受的。”董强告诉记者,他之前是个工作狂,把心思都扑在了工作上,但自从见到吴清芳后,他意识到生活的重要。“通过接触,我们都觉得对方不错,再说年龄都不小了,又都是过日子的,所以不久后我们就结婚了。”
历经艰辛
新生儿给生活带来新希望
坐在婴儿床旁边,董强拿出手机给女儿拍了两张照片,他准备用来做手机屏保。
董强说,妻子身体一直不好,去年有一天,妻子打电话来叫他一起去医院检查,当时他并没有多想。去医院后,确认了妻子怀孕的信息,他感到格外惊喜,心想“一定是上天的眷顾”。
“其实,我当初都没想到孩子出生能如此顺利。检查时,她血糖偏高,又是高龄产妇,困难太多了。”董强说,妻子怀孕后,身体出现很多状况,再加上不能用药,在那段时间真的非常艰辛。
董强说,妻子23日早上来到医院准备待产,当时离预产期还有几天。23日晚上,他还正在北川的家里写东西,突然接到电话后听说妻子要生了,于是丢下所有事情,在24日凌晨赶到了绵阳。
“第一次当父亲。早上站在产房外等待宝宝的降临,心里非常激动。”董强说,孩子是给他和妻子最好的礼物,早在一个多月以前,夫妻俩就把各种育儿用品准备好了。不过,孩子的名字到现在还没取好。对于未来,董强表示,他会在不耽误工作的情况下,把重心放在家庭上,“最大的愿望就是孩子能平安健康成长。”
绵阳市中心医院妇产科副主任潘长青是为吴清芳做剖腹产手术的医生,地震后的这些年来,他接生的婴儿不少。“震后再生育的母亲,很多都在这儿做产检。”潘长青说,对于这些震后再生育家庭,他心里是充满敬意的,孩子确实得来不易。“这些新生儿,不仅仅是家庭新的成员,更重要的是,小生命的诞生,给他们带来了新的希望。他们经历了那么多艰难困苦,更需要我们所有人去关心照顾。”
一份数据
震后十年 绵阳已有1339个再生育家庭
据绵阳市卫生计生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除了按照相关要求,绵阳市坚持对灾后再生育对象实行全程服务,落实“五个一”服务模式,满足群众需求,即:一站式服务、一卡通运行、一对一联系、一月一随访、一家一档案,努力满足再生育服务对象的需求。
“在此基础上,切实做到确保每个家庭都能得到帮助,确保每一个再生育对象都能能随时随地接受服务,并享受到个性化服务。”该负责人表示,目前每一项服务措施都记录在档,尽力确保每一例分娩都安全无事故。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之后到目前近十年时间,绵阳市各级卫计部门为灾后再生育对象提供心理疏导、孕前健康检查、生育力评估、终止避孕措施、诊治影响生育疾病、优生指导、孕期保健、安全分娩等各项技术服务151411人次,全市1339个震后再生育家庭实现了再生育的愿望。
其中,2009年12月18日,北川曲山镇杨柳坪村刘洪英在原绵阳市计划生育指导所顺利诞下震后四川首例再生育试管婴儿。2010年4月17日,全省年龄最大的再生育对象——绵阳安县(今安州区)河清镇49岁的翁正蓉在原安县人民医院顺利生下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