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县“五个三”成功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

26.02.2015  21:32

  为有效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通江县推行“五个三”工作机制,成功创建了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

   落实“三大责任”,强化安全监管。 一是落实政府领导责任。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创建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规范化建设示范县工作领导小组、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等领导机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农业、畜牧、水产等部门成立质量安全监管机构,乡镇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站,上下联动,通力协作,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网络。二是落实市场监管责任。充分整合农业、畜牧、水产、质检、工商等部门执法力量,加强生产领域、流通领域和销售市场的全程监管,确保了全县无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三是落实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与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协会、专合组织等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责任书,明确质量安全管理的主体责任。相关职能部门统一印制农产品田间生产档案、畜产品、水产品养殖档案,真实填写投入品使用等信息,为产品溯源提供准确的第一手资料,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

   构建“三大体系”,健全监管网络。 一是健全执法监管体系。县上成立农业行政执法大队,整合专业场站力量,成立种子、农药、肥料等专业执法分队,49个乡镇均聘任了1名农业行政执法信息员,构建了“专兼结合、以专为主;县乡联动、以县为主”的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安全监管实现全覆盖。二是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县上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各乡镇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站,主要生产企业、专合社建立了专门检测室,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购置了检测设备,有效开展检验检测工作,基本形成以“县为中心、乡镇为纽带、生产单位为基础”的检验检测体系。三是健全安全追溯体系。规范制作《农产品生产管理制度》、《农产品产地管理制度》、《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等10多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建立了规范统一的农产品生产记录、销售记录、投入品使用记录档案,实现了生产过程和销售去向可追溯。

   推进“三化建设”,提升产品质量。 一是推进基地规模化建设。大力实施“4+X”产业发展规划,以“优质粮油、通江银耳、高山绿茶、有机蔬菜、道地中药材、空山核桃、水产养殖、生态牧业”为重点,初步建成了小通江河流域覆盖27个乡镇、80个重点村的食用菌产业带、大通江河流域100公里10万亩茶叶产业带;北部高山区100公里核桃产业长廊、中部中高山区两条核桃产业环线;东部南部“万亩林亿元钱”示范基地;5万余亩中药材基地;7个国家、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小区(场);10万亩生态水产养殖基地。二是推进基地规范化建设。制定《通江县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实施意见》、《推进农业标准化实施方案》,制定相关技术规程15项。三是推进基地标准化建设。与中茶所、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和农林院校合作,结合地方特色制定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规程10余项,印发标准化生产规程等4万本(份)。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推进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建设,建标准化生产基地20个,建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12个。

   严把“三道关口”,加强源头管理。 一把“源头关”。围绕“五有”(有管理制度、有专门人员、有生产记录、有质量检测、有产品标识),对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协会及专合组织等开展质量安全规范管理。对进入我县农药、种子、肥料市场的生产企业和经销品种实行备案管理。对县内所有农资经营网点全部纳入监控范围,实行“五个一”管理(一备案、一台帐、一承诺、一责任、一制度),严厉打击制售禁限用农资的不法行为。二把“生产关”。严格落实 “三规范”(规范生产记录、用药记录和销售记录)、“四统一”(投入品统购、技术统训、病虫害统防、肥料统施);建立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确保生产过程清楚,销售去向明白。三把“检测关”。把县内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超市全部纳入监测范围,将抽检情况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简报》月报制的形式予以通报。

   突出“三个重点”,打造区域品牌。 充分依托全市“巴食巴适”地方品牌,紧紧围绕“有机食品、原产地保护、中国驰名商标”三大重点,加快创建特色农产品品牌。出台《通江县关于加快推进品牌发展战略的意见》、《通江县有机产品扶持奖励办法》等政策措施文件,设立品牌发展专项资金,以以奖代补的形式对新创品牌的企业或社会团体进行补助,引导企业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强科研开发和技术创新,积极培育知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