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歌苓:我是一个很有纪律的散漫者

22.07.2014  02:56

中新网北京7月21日电(上官云) 21日晚,著名作家、编剧严歌苓在北京举办新书《老师好美》读者见面会,并接受记者采访提问,袒露自己多年写作以及从事编剧工作的心路历程。她自评是一个“很有纪律的散漫者”:“写影视剧对我其实是个比较大的干扰,时间会被导演锁定。这会让我感觉不自由。

作品频被改编:不会干涉剧本改写

严歌苓的经历颇具传奇性。从部队文工团舞蹈演员、战地记者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艺术硕士,再到好莱坞编剧协会会员,在完成这一系列身份转型的过程中,她创作出多部有影响力的作品。尤其近年来,严歌苓的作品颇受影视圈青睐。包括《小姨多鹤》以及被著名导演张艺谋改编的《金陵十三钗》、《陆犯焉识》等。

虽然也有争议,但严歌苓作品走红却是不争的事实。她当晚也简单谈了有关《陆犯焉识》在电影表现中篇幅缩短的问题,她说,自己的原著非常长,全拍出来大概得有三四部电影,“电影就是一扇窗子,通过这个,让观众想象没有表现出来的那部分是什么,那么最末一部分就是最佳选择,这可能也是张导的为什么这样选择吧。

为了把这个问题讲明白,严歌苓还以自己的一部中篇小说《白蛇》为例。她说,当年陈凯歌曾经说要拍电影,谈到了自己对《白蛇》的感受;同时好友陈冲也想拍,也从中看到其他打动她的地方。因此,严歌苓认为,同样一部四万字的小说,两个导演却从中看到几乎截然不同的电影拍摄可能性,并且会按照自己的思路作出决定,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在创作一部电影的时候的可能性是“巨大的、无限的”。

作品被改编,既然签了相关协议,我就不会去干涉。但是就目前大部分的改编成果来说,比如《金陵十三钗》、《归来》,作为我个人来讲,都十分的喜欢。”严歌苓最后表示道。

做编剧:一个很有纪律的“散漫者

身兼作家、编剧二职,严歌苓对文学与影视剧的关系见解颇为独到。她认为,文学和电影能够在当下时代联手,相互配合讲述民族故事,传承民族记忆,这样可以把文学作品的读者变为电影的观众,把电影的观众置换为作品的读者,当然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处在媒体大爆炸的时代,不可能像19世纪那样只在家里读小说。我也很感激每一个从我的小说中看到改变影视作品可能性的人,不管怎样,我觉得这是件两全其美的事情。

旅居国外多年,尤其后来加入好莱坞编剧协会,严歌苓平时也会用英文写作,多是诗歌戏剧一类,略带黑色幽默。不过她坦承,并不如中文那么流利,“所以我总说有两个严歌苓,其中一个是25岁的她,那时开始学英文,到现在英文年龄只有25年,所以她的语言比较莽撞、直白。

在用英文写了一些作品后,严歌苓这方面的工作略有停顿。她说,国外的出版社与国内不同,能够把作品翻译出版就很满足,出版节奏控制在两三年一个,这样就是饱和的,“既然没人催我,我就把一些写了一半的东西搁在那里,比如正在创作的一部英语小说。

写影视剧对我是个很大的干扰,不如写小说这么具有独创性。”严歌苓直率的表示,那是一个很有技巧性的工作,而她又恰恰不太喜欢技巧性太多的工作,“有一定的专业训练与职业素质是对的,但太多的时候我的自由创作要被导演锁定在一段时间内,会设置交稿期限与条件限制。这会让我感觉不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