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严密高效的防灾体系创造地灾防治新纪录

29.10.2015  09:06

 

今年汛期,受强降雨影响,我省地质灾害呈现多发、易发、频发、高发态势,共发生较大规模的地质灾害1294处,超过常年平均值的9.2%。

面对极为严峻的地质灾害形势,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国土资源系统干部职工及基层干部群众坚决把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生命工程”理念和防灾工作部署贯彻落实到基层一线和操作层面,持续完善推广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有力有序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再次创造了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新纪录。汛期因地质灾害死亡失踪2人,为我省有记录以来的最低值。全省没有发生1起群死群伤事件,有19个市(州),特别是芦山地震灾区、汶川地震灾区、康定地震灾区及在建重大工程领域,成功实现了地质灾害“零死亡”。汛期成功避险50起,避免了3515人因灾伤亡。其中,泸州市叙永县“7.13”泥石流、甘孜州乡城县“8.24”特大泥石流灾害成功避险案例,被国土资源部在全国范围通报表扬。5月27至29日,国土资源部在甘孜州丹巴县召开全国地质灾害应急避险工作现场会,推广我省地灾防治工作成功经验。

不凡的业绩得力于全省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得力于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干部职工和基层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更得力于我省不断完善、严密高效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四川省国土资源厅紧紧抓住隐患排查、责任落实、培训演练、监测预警、主动避让、综合防治等关键环节,以明确“三个主体”、抓好“三个提前”、落实“三个到位”、突出“三个重点”、提升“三个能力”为基本框架,精心构建了一整套科学严密的地质灾害防灾体系,并在基层一线落地生根,高效运转。这就是我省今年创造地质灾害防治新纪录的法宝。

明确“三个主体”,强化工作责任

坚持党委政府主导、部门联动、责任落地的防灾组织体系,认真落实防灾“三主体”。

一是省委、省政府落实领导主体。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践行“三严三实”的重要举措来抓,东明书记5月9日在全省“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座谈会上专门对防汛度汛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出安排部署,要求各地各部门要牢固树立“防范胜于救灾”的理念,坚决克服麻痹松懈和侥幸心理,以严的态度、实的举措全面落实防汛减灾和地质灾害防治各项措施。魏宏省长针对强降雨天气过程数次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有针对性的落实防范措施。王宁常务副省长多次专题研究部署、多次深入基层一线检查督导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领导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批示达105件。

二是省级部门落实组织主体。在省委、省政府统一领导下,省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切实加强对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及时传达省委省政府重要决策部署,整合多方力量统筹做好全省地质灾害防范工作。省级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分层次、分系统有序推进行业防灾工作。在每次强降雨关键时刻,我厅均由厅领导带队分赴责任片区重点市(州)驻守督导各地开展防灾工作。

三是市县政府落实责任主体。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动力机制推动下,市(州)、县(市、区)党委、政府坚持政府主导,全面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行政首长负责制,坚决把省委、省政府“生命工程”的防灾工作部署落实到具体行动中,确保防灾责任落实到人,防灾措施落实到基层。

抓好“三个提前”,切实加强防范

贯彻以防为主、“防范胜于救灾”的理念,及早谋划部署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抓好防灾“三提前”。

一是提前排查监测。在汛期来临前,全面开展全省地质灾害隐患大排查,对排查出的4.3万处地质灾害隐患,逐点落实监测人员和防灾措施,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向社会公告隐患信息。组建完善了近5万人的全省地质灾害专职监测队伍,人员、装备、资金、物资等全部到位。针对“三州”、川南和川北盆周山区等防灾重点区域,组织专业单位全面开展地质灾害隐患多发的35县地质灾害详细排查工作。

二是提前完善预案。省、市、县三级逐级编制印发年度防灾预案,研判灾害发展趋势,明确防范重点和防灾措施,细化落实各级预案点防灾责任,发放防灾工作卡和避险明白卡达45万余份。地质灾害高发县还组织重点乡镇制定乡镇级的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各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员、预警信号、避险路线、避险场所,成立应急工作组,明确各工作组的职责,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地质灾害防御组织体系。

三是提前培训演练。3月17日启动全省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工作,全年共开展专题培训4863场,培训人员43万人。开展应急避险演练7552场,参演干部群众达53.7万人。组织50余名地质灾害防治及气象方面的专家组成专家宣讲团,分5个组深入基层一线指导开展培训演练。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演练,全面提升了基层干部协调联动、应急处置能力和群众识灾防灾避灾、自救互救能力。

落实“三个到位”,确保汛期安全

紧紧抓住防灾关键环节,在监测预警、调度值守、主动避让上下功夫,做到防灾“三到位”。

一是监测预警到位。汛期期间,每日发布全省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共发布3级及以上预警142次。建立了覆盖全省5万名防灾责任人和监测人员的通讯数据库,每日定时向其发布预警预报短信,提醒注意事项,明确防灾要求,全年累计发送短信136.8万条。特别是在重要天气时段,在全国首创动态、同步风险预警,结合实时降雨情况,向处于高风险区的监测人、防灾责任人及国土资源系统相关负责人发送实时风险预警短信93014条。监测预警向精细化迈出坚实一步。

二是调度值守到位。坚持由厅领导带班,厅片区工作组、相关业务处室及技术支撑单位共同参与的“一日一会商、一日一调度”工作机制。关键时刻由“一日一会商”调整为“一日两会商”。同时,加强对全省各地值班值守情况的抽查力度,共抽查县处级防灾责任人114人次、乡镇科级防灾责任人231人次、基层一线防灾责任人3009人次。

三是主动避让到位。始终坚持把“主动避让、提前避让、预防避让”的“三避让”原则作为刚性要求落实到位。把“筑牢基层应急避险组织力量”作为重点,强化防灾措施下沉一线,确保受威胁群众在预警发布后极短时间内有组织地安全撤离。例如,今年被国土资源部通报表扬的泸州叙永“7.13”成功避险案例,就是在灾害发生前,当地村支书及时组织受威胁群众紧急转移到安全地带,实现成功避险。据统计,今年来,全省各地严密关注雨情、灾情发展变化趋势,果断组织了6.6万余名受威胁群众提前疏散撤离,实现成功避险50起,避免了3515人因灾伤亡。

突出“三个重点”,坚守关键领域

围绕地震灾区、在建工程等高风险重点区和地质灾害防治民生工程两个领域,强化防灾“三重点”。

一是突出地震灾区。在芦山、康定两个震区,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基础性先导工作,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全力加快规划项目实施进度。芦山地震灾区提前两年完成规划的387处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6274户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650处中小型地质灾害排危除险,为灾后恢复重建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强的地质安全保障。康定地震灾区及时启动实施灾后恢复重建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严密防范次生地质灾害发生,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难、灾区首个汛期零伤亡的防灾目标。

二是突出在建工程防灾。针对我省在建工程项目地质灾害风险高的实际情况,入汛后专门组织国土资源执法力量组成联合检查组,对攀枝花、雅安、甘孜、阿坝、凉山等5个重点市(州)的56处重大在建工程项目及灾后恢复重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了抽查和实地督导,发现隐患11处,发出整改通知5份,针对发现的问题,以“发点球”的方式督促整改落实,为在建工程领域和地震灾区实现零死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突出民生实事。深化“以防为主,搬治结合”理念,再次将地质灾害避让搬迁省级补助标准上调到每户3.5万至4万元,补助力度全国最大。全年开展地质灾害避让搬迁近3万户,涉及5200处地质灾害隐患,预计可永久消除10.3万人受地灾威胁,实施规模历年最大。近年来开展了838处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和1127处排危除险工作。宝兴县城冷木沟泥石流、“7.9”暴雨洪灾区20处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等一系列重特大工程的实施,在确保县城、重点城镇及重要交通干道安全度汛方面发挥了关键性作用。甘孜州乡城县“8.24”泥石流成功避险的关键就是已实施的应急治理工程,拦挡和排导都达到了设计目的,发挥了重要的防灾功效。

提升“三个能力”,完善防灾体系

以基层为落脚点,以科技为支撑点,大力提升“三个能力”,构建科学完善的综合防治体系。

一是提升技术支撑能力。调集31家专业地勘单位、553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134支汛期应急工作组,驻守各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督导及应急抢险工作,共巡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23766处,排查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1064处,开展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抢险调查1057次,现场核查评估已建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2201处。通过这种专业地勘单位现场驻守督导的方式,将防灾技术力量进一步下沉至基层一线,有效突破基层防灾技术力量薄弱的“瓶颈”。

二是提升科技防灾能力。加强与测绘、气象等部门的协作,强化科技攻关,不断完善四川省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指挥地理信息系统及地质灾害与气象数据实时共享系统,科学开展区域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及点对点实时预警。上述地质灾害防治应急决策支撑平台的建设和应用,极大地提升了我省地质灾害预警预报能力和水平。

三是提升综合防治能力。继去年获得中央支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试点省份资格后,今年我省获中央补助资金12.1亿元,占全国补助总额度的50%,为历年最多,全国最多。今年我省出台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简政放权、明晰权责、规范程序,为完善全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障。围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与应急四大体系建设,逐级分解落实年度任务,分类推进项目实施,全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工作正加快实施。

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进一步发挥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的巨大功效,是我省乃至全国防治地质灾害值得推广的成功经验,也是需要长期探索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