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兑现“两双鞋”的承诺——随木里县委书记下乡记

16.06.2014  13:56

    新华社记者吕庆福

    6月7日,记者到四川省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采访时,听说县委书记张振国第二天要到离县城200多公里的博窝乡,记者即决定随同前往。但一开始张振国坚决反对,他说,那里至今还没有市(州)以上的媒体记者去过,山高路险、缺氧,碰到下雨随时可能出现垮方、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在保证身体没问题,保证严格遵守安全要求后,张振国同意了记者的要求。

    8日凌晨七点二十分,冒着小雨,记者随张振国一行出发了。

    一个承诺和二十双期盼的眼神

    张振国此行有两个目的,一是根据州委的要求,全州上下开展“十万干部下基层,百万群众得实惠”的活动,作为县委书记,下基层是他份内的主要工作。二是要兑现他在3个月前的一个承诺,同时检查落实3月份他去这个乡现场办公时布置的工作。

    今年3月10日,为了推动博窝乡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解决乡上的实际困难,张振国深入到该乡的村、组和农牧民家里了解情况,现场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木里藏族自治县是全国仅有的两个藏族自治县之一,也是四川唯一的藏族自治县。全县幅员面积13252万平方公里,辖29个乡镇,9个牧场,113个行政村,603个村民小组。全县总人口13.8万人。境内居住着藏、彝、苗、汉、蒙古族等21种民族。全县平均海拔3100米,境内最高海拔5958米,最低海拔1470米,相对高差4488米。

    博窝乡位于木里县最北部,幅员面积80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仅有农牧民409户1923人,是一个地广人稀的贫困乡。境内山高谷深,地势险峻,地形复杂,气候差异极大。

    “3月份的博窝乡之行,我们是充满了危险。”原县委常委沐年若回忆说。他告诉记者,由于车子没法开进去,只能先骑摩托车再步行。山高路险,稍有不慎,就可能掉下悬崖。“最后,连骑摩托车都无法通过,只能步行。

    分散居住着700多人、方圆400多平方公里的关机村,由于地广人稀,不通公路,不通电话,更没有手机基站。从坑古村到关机村,只能骑马、骑摩托车和步行。通讯靠用对讲机一段一段地联络和下传。

    张振国一行在经过近10个小时的艰难步行后,终于到达了关机村。村支部书记毕拉夏知介绍完情况后说:“县上让我核查退耕还林的事,我花了整整60天,跑烂了两双胶鞋,现已核查清楚了。”他对毕拉夏知的工作表示肯定后,当即承诺:“我一定还你两双鞋,并亲自送到你手上。

    在机关村,张振国又走访慰问了部分村民。村民们则骑马奔走相告,因为这是他们第一次见到县委书记,也是他们见到过的最大的“”,有的藏族老阿妈激动得热泪盈眶、长跪不起。

    “离开关机村时,当时的情景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现在想起来还一阵阵心酸。”张振国声音低沉地说。“临走时,20多位村民赶来,送了一程又一程,我们不得不一路小跑,拉开距离。下到山底,回头却发现村民们站在山顶,冒着严寒,默默地目送着我们。

    兑现的是承诺  期盼的是发展

    200多公里的路程,走了7个多小时。在这7个多小时里,记者随张振国一行经历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一路换了四次衣服,从出发时的夏装,一路换成了冬装。在经过下雨的地方,路上全是泥浆,车子就象在泥水中行驶的小船,周围溅起的泥浆有一米多高几米远,没下雨的地方则尘土飞扬,像大雾一般,能见度仅有几米远。为了赶时间,中途只停了一次,稍作休息,吃了点自带干粮后,继续前行。

    8日下午两点过,到了丁央寺庙。寺管会主任降别绒布率领十几位僧人迎接我们一行。在与僧人们的交谈中,记者发现,张振国与僧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是那么的真诚和自然,相互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别过寺庙僧人,我们一行又赶往附近的坑古村丁央组。这是博窝乡除乡政府所在地坑古村坑古组外最大的村庄,全村居民都是藏族同胞,共22户110余人。一进村,张振国即冒雨挨家挨户走访。在此过程中,有村民通过对讲机通知了该乡的党委书记和乡长。走访到第八户的时候,乡党委书记偏初翁杰和乡长中央次尔赶到了村里。

    在村子的一块空地上,大家搭起了三个帐篷。这既是晚上的宿营地,也是临时办公室。现场办公会随即在“办公室”里进行。

    偏初翁杰和中央次尔在分别汇报了乡上的工作后,张振国又对3月份那次现场办公会为民办事实的情况逐一核查。记者注意到,3月份那次现场办公会一共有12件实事和解决方案。3个月后,除了博窝乡移动手机基站一项因诸多客观原因没能落实外,其余11件都得到了落实。这11件事包括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校舍和寺庙僧舍的建设和维修、中药材种植、果树嫁接等方面。

    现场办公会一结束,张振国即接到通知,州里要求他11日到西昌开会。本来要到关机村的行程不得不作出调整:立即由乡里通过对讲机一层层传递过去——请毕拉夏知于9日赶到乡上。

    现场办公会后,张振国又走访了几户村民,随即参加了村民在一空置房子里自发组织的联欢会。会场虽然异常简陋,但气氛却很热烈。村民们用热情奔放的藏族舞蹈和优美的藏族民歌欢迎客人。事实上,据记者观察,村民们并没有把县委书记等人当作客人看待。因为他们相处得就像是一家人。

    第二天一早,我们一行又赶往坑古村坑古组。经过近两小时的车程,到达了坑古组。一到这里,就立即到乡小学、卫生院和在建的乡政府办公楼工地等走访。四个小时里,走访了七八户村民和六七个乡政府部门,现场处理了近10个涉及民生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下午四点过,满脸疲惫的毕拉夏知赶到了坑古组。他气喘吁吁地说:“一接到通知,我就立即连夜赶了过来,因为下雨路滑,所以来晚了。

    接过张振国送给他的6双新鞋,毕拉夏知先是一楞,接着全身发抖,最后憋出了四个字“我真害羞。”经在博窝乡出生的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杨国俊解释,才知道他的意思是:我为走烂了两双鞋这点小事还告诉县委书记而羞愧。

    几分钟后才镇定下来的毕拉夏知眼里闪着泪花说:“张书记,这么久了,你还把这件事记在心上!

    由于第二天张振国要赶回木里再赶往西昌,10日凌晨六点,我们一行人即起身出发,刚到村口停车的地方,就发现数十个村民站在那里。一走近村民,他们就涌了上来,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样东西并往大家手里塞,仔细一看,才看清他们塞过来东西,有鸡蛋、蜡肉、烙饼、核桃和奶酪。

    一位头发花白、拄着拐杖的藏族老奶奶拉着张振国的手,将两个鸡蛋、一个烙饼塞进他的手里。这位老奶奶流着眼泪说:“共产党是我们的恩人,你是党的书记,你要代表党接受我这点心意。拿着吧,路远!

    车子启动了,村民们没有挥手,没有说“再见”,只是默默地跟在车子后面走。车子开出大约500米后,记者再次回头,却发现村民们还是跟在后面。虽然看不清他们的脸,却能感觉到他们送别亲人时的那种表情,更感觉到他们那种期盼的眼神。

    后记:凉山州委宣传部副部长陈甫林告诉记者:“木里是全国藏区最稳定、发展最快的县,得益于省政协副主席、州委书记翟占一提出的‘发展是凉山的第一要义,不发展是最大的不稳定,发展不好是最大的不和谐’的战略思维。”据记者了解,虽然木里县还有一些乡村因自然条件限制还较为贫困,但是,近年来,在四川省委省政府和凉山州委州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全县已取得了较大发展,2013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24.51亿元,增长11.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48亿元,增长25%。“在地方财政收入中,我们将绝大部分投入到乡村公路和民生建设上,尤其是向偏远山区倾斜,并将用3年的时间,让博窝乡以及全县的面貌彻底改变。”张振国说:“这个承诺我们一定要兑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