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四川两会谈养老】民间资本咋切养老蛋糕

21.01.2014  16:25
核心提示:养老蛋糕这么大,民间资本咋吃得到? 2013年12月3日,四川省统计局发布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人口数量和年龄结构变动情况报告显示   养老“蛋糕”这么大,民间资本咋吃得到?

2013年12月3日,四川省统计局发布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人口数量和年龄结构变动情况报告显示,在人口年龄结构方面,四川省目前人口年龄现状为老年型,2010年四川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1953年增加883.61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5.50万人。老龄化问题日渐凸显,养老产业随之进入民间资本视野,看似极“可口”的蛋糕为啥没几个能吃到?1月20日,省人大代表、成都市教育局副局长赖石梅在成都代表团的分组讨论中,敏锐地抛出这个话题,迅速引发代表们的热议。

青岛用医保资金对机构养老提供补贴,这种探索可以学;政府主要应在土地、税收政策方面创新支持;要引导老年人树立购买养老社会服务的观念,成都市锦江区发放养老服务券的办法值得推广……经过一上午的观点碰撞,一条建议基本成型,大家决定进一步完善后形成文字,正式提交大会。 “学雷锋”非根本资本受阻在“两端”

省人大代表、四川得益绿色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杜成斌说,这几年,他每年向所在村70岁以上的老人发600元钱,没想到老人越来越多,去年一共花了20多万元,如此一来就有些“骑虎难下”。

省人大代表、台盟成都市支部主委潘裕萍接着说:“我们曾作过统计,成都市60岁以上的户籍人口有223万,占总数的19.1%,但养老机构只有283家,床位4万余张。供需失衡这么严重,光靠政府投入不行,靠企业‘学雷锋’也不可能,民间资本进入是唯一的路径。”“一大拨民间资本都在关注养老产业,但是真正进来的很少,为啥子?原因在‘两端’。”赖石梅说,一端在前,获得土地、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太高;一端在后,要盈利就不可能注册为民间非盈利性机构,税收方面没有优惠政策。不久前,赖石梅曾去一家位于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的民间养老机构参观,负责人告诉她,养老院投资了上千万元,有400个床位,每月每人三四千元的收费标准在成都已算“高端”,除去大量护工的人力成本后,每年的利润只有百来万,要收回成本周期很长。她说,目前已有不少企业在“摸着石头过河”,比如成都万科就在自己的社区里建养老中心,既为业主提供增值服务,同时也摸索盈利点。政府重视引导社会共同参与省人大代表、四川新景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先明提出,政府最有力的鼓励措施是在税收、地价、房租和配套收费等方面给予实实在在的优惠和减负,尽可能降低其成本,比如土地采用划拨的方式,并给予床位建设、床位运营等补贴,配套购买服务等政策。

赖石梅告诉大家,青岛已做了一些尝试,从医保资金中拿出一部分,用于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补贴,相当于支付“前置”,进行健康干预,“这种方法成都完全可以学,对于养老产业的发展有很重大的意义。”

有代表说,现有养老院里一个很重头的成本就是护工工资,尤其是具有专业水平和资质的护工,钱少了根本请不到,钱多了养老院承受不了。

看到小组讨论的现场有省财政厅的同志驻会,省人大代表、成都市政协副主席徐季桢请他们带回建议:“可否从失业保险金中拿出一部分来补贴养老机构中护工的工资?”

赖石梅说,香港的老龄化情况也比较突出,但是有很多专业的社会组织参与,老年志愿者十分活跃,他们通过参与志愿活动换取养老方面的服务,“锦江区已经在做类似的工作,向辖区内70岁以上的老人或60岁以上的困难老人,每人每月发40—160元的养老服务券,引导他们采用‘购买’的方式来获得居家养老服务、社区托老服务,改变养老的消费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