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的记忆”国图开展 非遗人将现场献艺

02.01.2014  14:10

  由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国家图书馆和中国丝绸博物馆共同主办的“丝绸的记忆——中国蚕丝织绣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特展”今天在国家图书馆开展。柳建新、江再红、周双喜、宋志明、如则巴柯-麦提图尔荪等5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将各自作品捐赠国家图书馆。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和平代表国图接受捐赠并颁发收藏证书,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马文辉在捐赠仪式上致辞。

本次展览由“认识蚕丝”、“丝绸的历史”、“非遗里的丝绸”、“丝绸之路”、“丝绸精品及文献展示”等五部分组成。“丝绸的历史”部分,通过文字、图片和多媒体展示,按编年体顺序,详细介绍了中国蚕丝织绣技艺的起源、发展、各时期的艺术特色以及政治、经济等对其产生的影响。“丝绸之路”部分通过地图及相关文字说明,简明而系统地介绍了丝绸之路的路线、开辟及发展情况等,同时展示了丝绸之路沿线出土的部分丝织品文物图片。

本次展览共展出丝绸、文献等实物展品300余件,其中文献共计200余种,包括古籍文献70种、中文现代文献108种、外文文献26种。古籍文献方面有三大特点:首先是种类众多,大致分为字书、诸子百家、史书、农书专著、民间传说、诗词歌赋、笔记小说、行记等;其次,文献内容包含桑蚕织绣技艺的方方面面,如起源、品种、养蚕技巧、织机革新、著名织工、地方特色、丝绸之路等,形成了较为独立的单元结构,可以让观众多角度、立体地领略非遗技艺;第三,文献选取兼顾朝代的连续性,涵盖自春秋直至清末的各个历史时期,体现出我国丝绸文化的传承脉络。此外,展览中相当数量的中外文现代文献,也集中反映出我国丝绸行业发展、学术研究、技艺保护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2013年12月30日至2014年1月6日,国家图书馆将邀请苏绣、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西湖绸伞、湘绣、蚕丝织造(辑里湖丝手工制作技艺)、新疆维吾尔族艾德莱斯绸织染技艺、贵州蜡染技艺等7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展览现场演示技艺,与观众互动。通过展览与现场技艺演示相结合的形式,观众可以了解到一缕纱线、一片绸缎的织造过程,体验十余种丝绸的不同手感,聆听古琴丝弦发出的独特声音,阅读先人留下的珍贵文献,充分了解丝绸及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展览将展出至2014年2月16日,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为配合此次展览,国家图书馆还开展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活动。

一是启动了中国记忆项目“蚕丝织绣专题”文献资源建设。项目组赴苏州、南京、杭州、湖州、嘉兴、成都、阿坝、绵阳等地,对苏绣、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蚕丝织造(辑里湖丝手工制作技艺)、羌族刺绣、蚕丝祖神传说等11项与蚕丝织绣相关的非遗项目进行了影像资料采集,并对14位国家级传承人和5位省级传承人进行了口述史访问,获得了总时长300余小时的视频资源。基于这些视频资源编辑制作的11部非遗项目纪录片、10位非遗传承人口述史和1部蚕丝织绣宣传片将在展览现场循环播放,并于展览开幕当天在国家图书馆网站“中国记忆项目专区”正式发布。同时在线发布的还有蚕丝织绣相关背景知识、文献目录和在线展览,相关内容也将在国图手机门户网站上同步推出。

二是编辑出版了《中国记忆丛书·丝绸中的记忆》。该书从蚕丝的由来和丝绸的历史讲起,全面介绍了与蚕丝织绣相关的工艺、非遗项目、传说和崇拜、字词和诗词、对世界的影响、文献记载等内容,重点介绍了35项与蚕丝织绣相关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及其代表性传承人,用浅显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直观的图片讲述了蚕丝织绣的背景知识和发展现状。

三是专门策划了乡土文化系列丝绸专题的13场讲座,已于2013年10月开讲,听众反响热烈,内容涉及丝绸之路、苏绣、湘绣、蜀绣、广绣、汴绣等。

据悉,本次展览是继“年画中的记忆——国家图书馆馆藏年画精品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年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作品展”、“大漆的记忆——中国大漆髹饰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作品大展”之后,举办的第三场中国记忆系列展览。(孟娇)

文章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网站编辑: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