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明:坚持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四川

10.03.2016  10:07

编者按

  《瞭望》新闻周刊2016年3月发表了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的署名文章《坚持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四川》,今日全文转载。


  筅绿色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融入到治蜀兴川各项事业之中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绿色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回应时代命题所作出的实践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今年年初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强调,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定把保护母亲河放在开发之前,深刻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保护生态不计其利、面向未来不计其功的责任担当。

  “绿色”是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理念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是大自然的底色,代表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方向。

  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共生。我国从古到今,历来强调人与自然长久和谐共处的“天人合一”自然观;近代诞生于工业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更是系统地阐释了人类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同自然的辩证关系。恩格斯曾经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是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再往后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这充分说明自然环境没有替代品,人类在通过实践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必须尊重自然、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是我们的生存法则,也是谁都无法抗拒的发展规律。

  当前,全球环境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温室效应、化学污染、能源资源危机、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对大自然的破坏日益严重,全球生态安全面临严峻威胁,扬弃传统工业模式、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和一致行动。

  中央深刻洞悉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跃迁的发展大势和客观规律,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前所未有的位置来抓,把“绿色”上升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强调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绿色发展浪潮正在蓬勃兴起。

  四川生态环境质量保持总体稳定

  四川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天地为炉、造化为工,亘古千载的山川变迁熔铸了这片美丽富饶的生态沃土。这里有雄奇秀美的巍巍大山,有奔流不息的滚滚江河,绚丽多姿的雪域高原、人间瑶池的九寨黄龙、秀甲天下的峨眉胜景,无不展现出四川异彩纷呈、旖旎迷人的独特自然风光;世界仅存的大熊猫生态栖息地、令人神往的“香格里拉”稻城亚丁,被誉为最后的圣洁净土;举世闻名的都江堰、青城山,更生动诠释了巴蜀大地自古以来“道法自然”的生态观。特别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万里长江在四川留下了最长的印迹,为我们涵养了2.61亿亩的广袤森林。四川还是全国3大林区、5大牧区之一,是生物多样性的富集地区,水能蕴藏量占全国五分之一,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肩负着维护我国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使命。这些都是大自然的特殊恩赐,必须倍加珍惜,世世代代传承和守护好这份宝贵财富。

  这些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出台了《四川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四川省灰霾污染防治办法》,大力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以最严厉的举措防治污染,壮士断腕化解落后产能、推进转型发展,坚决守住绿水青山。

  3年来,全省累计关停小煤矿和淘汰落后产能企业2264户、营造林2706.5万亩、巩固和治理沙化土地67.2万亩、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1675.1平方公里,地表水6个出川断面全都达标,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90.9%,全省生态环境质量保持总体稳定。

  以五个坚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

  也应看到,四川部分地区生态环境仍然脆弱、水土流失较为严重,草地湿地退化、沙漠化、石漠化等现象突出,城市雾霾、水体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等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环境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必须牢固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以对脚下这块土地负责、对历史和人民负责的态度,下大气力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努力建设美丽四川,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蓝天净土。到202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要达到37%以上,市、县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5%以上,长江、岷江、沱江、金沙江和嘉陵江流域水质优良比例达82%以上,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构筑生态文明新家园。

  坚持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科学合理发展空间格局。四川地形地理条件复杂,有平原、有丘陵、有山地、有高原,不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同,必须明确差异化发展定位,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同步提升。重点开发区域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一步提高产业和人口集聚度,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增加生活空间,拓展生态空间。农产品主产区严守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继续限制大规模高强度开发,提高农产品生产能力。重点生态功能区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为首要任务,严控开发活动,着力建设国家公园,保护好珍稀濒危动物,保护好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通过统筹各类空间规划,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坚持开展绿化全川行动,增强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巴山蜀水只有在绿色装点下才会更加美丽。重点抓好若尔盖、川滇、秦巴、大小凉山等4大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切实加强长江、金沙江、嘉陵江、岷江、沱江、雅砻江、涪江、渠江等8大流域生态保护,大力实施水土流失及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构建“四区八带多点”的生态安全格局。着力构建新型绿色城镇体系,推进城乡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与道路、绿地、广场、水系、排水防涝等相关专项规划“多规衔接”,科学布局城市群、城市内和城市周边绿地系统,积极推动城市湿地公园、山体公园和绿廊绿道建设,抓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保护好城市生态水系,让城市生活更加贴近生态自然。扎实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坚持“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全面推进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实施农村环境整治行动,健全农村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机制,加强农村面源污染和河渠沟塘治理,做到“房前屋后、瓜果梨桃、鸟语花香”,展现美好田园风光。

  坚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们要全面打响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让老百姓呼吸上清新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健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促进企业进行脱硫脱硝改造,加快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大力推广秸秆资源肥料化、燃料化、能源化等综合利用,有效减少工业废气、建筑扬尘、汽车尾气、秸秆焚烧等导致的雾霾污染,让四川的天空更蓝。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涵养区、源头区等水源地环境整治,取缔小型造纸、制革等“十小”企业,集中整治农药、电镀等“十大”重点污染行业,推进重点小流域、城市黑臭水体等综合整治,让四川碧水长流。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推行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无害化处理,推进工业固体废弃物污染治理,强化重金属污染防控,让四川的环境更宜居。

  坚持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让经济增长与碧水蓝天相伴相随。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也是四川推动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选择。必须着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进一步从绿色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中美2+2《合作备忘录》,积极发展水电、风能、太阳能,打造国家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做强节能环保装备、信息安全、新能源汽车等“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和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健康养老服务等“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加快发展生态有机农业和旅游产业,培育绿色发展新引擎。同时,探索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平台,加快建设西部碳排放权交易中心。

  坚持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推动绿色发展理念在四川落地生根。制度是行为的规范。我们要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各地创造绿色GDP。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实行能源消费强度和消费总量双控制度,建立自然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群测群防监测预警体系,强化监督问责。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鼓励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切实增强全民环保意识、低碳意识、节约意识,推动绿色发展理念蔚然成风。

  绿色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锲而不舍、水滴石穿的精神,主动作为,久久为功,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融入到治蜀兴川各项事业之中。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