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老国企转型待政策疏通机制

11.10.2014  13:44
核心提示:在他们看来,这次东北振兴是给东北老工业企业一个重大的机遇,必须把握住;但还有很多具体的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需要大力的推动。目前企业和地方政府正在进行沟通,他们都在期待着下一步具体政策的落实。

  一家东北老国企的转型样本

  孙琦子

  最近一段时间,沈阳机床集团在等待着新35条的细则。

  今年8月19日,国务院出台《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意见》的新35条之后,东北的重工业企业都在“听着楼梯响,等着人下来”。“国家出台35条,我们听了比较振奋,觉得这是机会。这几年是我们工作发展最关键的窗口期,把握好了,我们可能就会很繁荣,没把握好就会困难。但是国企改革涉及到的很多根本东西还需要推动。很多政策刚出台,地方怎么推动,现在还在酝酿摸索期。”沈阳机床集团宣传部长黎先东说道。

  体制机制性问题凸显

  沈阳机床集团综合管理处的一个办公室里,摆了很多台旧电脑。这些电脑使用已经超过了八年,有些已经淘汰很久不被使用了,但企业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置。这些电脑上都有国有资产的编号,如果折价卖掉,就涉及到国有资产贬值和损失的问题。小到办公室的一台电脑,大到机器设备的更新换代,对于资产的处置,企业并没有太多的自主权。

  不仅对资产,对人员也缺乏自主权。对国有企业来说,员工只有“入口”没有“出口”。“真正市场主体,就会随市场波动调整员工数量。企业遇到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就招人,不好就裁人,用人是很灵活的。但对国企的要求是,必须兼顾创新改革与稳定。我问过下面的一个千人规模的企业,按照目前的情况需要多少人,负责人说人肯定是多的。”黎先东说。

  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身份早已是老生常谈。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国有企业为了一个决策需要打报告层层请示和报告,一旦跟不上节奏,机会就没有了。

  想通过混合所有制来对企业的机制进行改革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2007年到2008年,沈阳机床集团也尝试过股权多元化,当时集团拿出49%的股份分成两家,一家30%,一家19%。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此事就搁置了下来。

  东北的老工业国企面临着相似的问题。对国有企业而言,引进战略投资者的要求是国有资本占主导。如果这样,战略投资者不一定愿意来。而且如果投资者投几十个亿可能会提出一些诉求,比如要求管理层要持股,而目前国有企业的态度是,管理层不能持股,但鼓励员工持股。

  对于像沈阳机床这样的老国企来说,融资也是一大难题。企业想在省内贷款可以找省内的银行,但如果去其他省份投资,本省银行很难支持,外省的银行对企业又不熟悉,这样一来企业的融资成本就会提高。另外,企业对外搞投资,需要国资委[微博]审批,国资委[微博]让企业根据投资额自己向银行贷款,但是银行有规定,没有国资委盖章则不能发放贷款。

  早在“新35条”出台之前,国家层面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新一轮调研就已经开始,今年上半年,沈阳机床集团就接待了多批调研团。调研的结果基本是,老国企的体制机制性问题凸显,而且有很多问题显现了很久,应该下决心解决。

  跌宕二十年

  沈阳机床集团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个缩影。

  1993年,沈阳第一机床厂、中捷友谊厂、沈阳第三机床厂和辽宁精密仪器厂共同重组在一起的,保留优质资产都放在沈阳机床股份公司。1995年12月沈阳机床集团成立。1996年公司上市之后,跟全国其他的制造业企业一样,企业并不适应由计划向市场转型的过程。习惯了国家统购统销,原材料调拨,只管生产不管销售,甚至没有营销部门。转型过程中阵痛出现了。

  那是沈阳机床集团乃至整个东北老工业基地最艰难的时候:人才在流失,招不到好的员工,没有好的产品,研发跟不上,困难时期一直持续到1999年。

  2001年到2003年,国家开始实行下岗分流,沈阳对国企实行并轨制,中央省市包括企业自筹各1/3。在“下岗分流、减员增效”这一国企改革的整体方略之下,整个沈阳市产业大军都经历了一轮“下岗”大潮。

  沈阳机床集团真正抬头是2002年。当时整个市场环境变了,国家对各个行业的政策、导向都有所改变。之后就是中国经济飞速增长的10年,各个行业都进入上升阶段。在房地产的拉动下,重工业也迎来了一个黄金发展期。

  2002年,沈阳机床全集团的全口径销售收入达到13.5亿元,当年排在“世界机床排名”的第36位。当时企业根据整个国家经济的形势,决定扩大规模。到2007年,实现了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都突破100亿,此时已经处于世界机床行业的第九位。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113亿元,世界排名上升至第七。

  随后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让全球机床行业出现了30%-50%下滑。但2009年在国家4万亿投资的刺激下,沈阳机床销售额逆势增长7%,销售收入120亿元,排名世界第五。彼时沈阳机床集团根本不愁销路,产品供不应求。

  2012年,沈阳机床自主研发的I5数控系统成功问世,今年4月开始正式进入市场,目前用户的反馈良好。对于沈阳机床的研发,地方政府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从2007年开始,每年都会拿出5000万元支持研发,省市政府还有一些其他的资金支持。这项研发一共投入了13.5亿元,剩下的部分由企业自己出。“像我们这样的企业,利润一年也就几个亿,如果没有政府支持我们是拿不出这么多钱投入研发的。”沈阳机床集团宣传部副部长杨新伟说。

  改革一直在进行

  沈阳机床集团的改革一直在进行。

  第一次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时,沈阳机床集团进行了企业改革,逐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2002年开始,沈阳机床集团进行主辅分离的改革,把医院、幼儿园、总务处、房产处、商贸公司等副业和辅助产业逐步剥离。2007年沈阳机床集团由市区搬迁到经济开发区之后,只保留了主业。此时,沈阳机床集团的员工数量也由过去的5万人减少到1.3万人。算上收购的云南机床厂和德国西斯集团,集团的员工总数在1.8万人左右。“上世纪90年代末的国企改革,主要是确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通过裁减冗员、分离主辅业,帮企业去掉了很多负担,让企业能够集中精力在主业上。”杨新伟表示。

  而如今,在新一次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出之前,沈阳机床集团就开始摸索企业转型。

  2011年的年会上,沈阳机床集团的董事长关锡友讲话的主题是“大趋势”,当企业依靠规模和销售已经站上了巅峰,往后企业发展应该依靠什么?继续扩大规模增加产量,恐怕已经难以持续。

  金融危机后中国加快了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告别对经济高增长的依赖,特别是最近两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巨大的市场需求不复从前。2011年之后,沈阳机床集团的销售收入开始慢慢下滑,2012年销售收入165亿元,2013年降至157亿元。

  “机床行业已经进入了薄利时代,加上需求的萎缩,我们必须转型,方向就是由传统制造企业转化为现代工业服务企业。”张树伟说。

  按照沈阳机床集团的计划,今后将机床出售改成租赁模式,需要使用机床的企业不用再购买,而改为根据使用时间付费;在销售模式上也允许厂商分期付款。但这将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如果对机床由出售改为租赁,回款时间必然延长,企业自身并没有能力负担。据东兴证券今年9月初对沈阳机床股份有限公司的评级报告,截至2014年6月,沈阳机床股份有限公司的应收账款已经达到65.8亿元,应收账款占2013年营业收入的比例达89%。

  对此,沈阳机床集团想的办法是开设金融租赁公司。据了解,国外的工业企业开设金融租赁公司非常普遍,GE、西门子、德玛吉、IBM[微博]、卡特彼勒等工业企业都有自己的金融租赁公司。

  但沈阳机床集团从2011年开始申请金融租赁牌照,至今也没有申请下来。

  今年3月13日起实施的中国银监会令2014年第3号《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第十条规定,在中国境内注册的、主营业务为制造适合融资租赁交易产品的大型企业作为金融租赁公司发起人,应当满足对营业收入、盈利等十一项要求。沈阳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对其他条件都满足,只有第四条一直难以达到:最近1年年末净资产不低于总资产的30%。也就是说,负债率不能超过70%。

  现实情况是,东北许多老国企一直是靠负债来扩大规模的,国家并没有太多的投资,所以企业的负债普遍在70%以上。据沈阳机床股份有限公司最新的年报,2013年沈阳机床集团的负债率是86%。

  沈阳机床也想过其他商业模式创新,比如对二手机床的以旧换新,对旧机床回收进行再制造。这又遇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回收二手机床时,客户无法给有残值的二手机床开发票。“目前我们采取的手段是通过给4S店和经销商税点,让人家替我们回收二手机床,让4S店给我们开发票。但是税点就是净利润,白白的净利润给人家了。”杨新伟说。

  这都是一些很细节的小问题,但是基层企业就是像沈阳机床集团这样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具体问题,这些是中央政策所触及不到的,还需要各个部委各个地方政府配合解决。

  在采访其他东北国有企业时,经济观察报记者还了解到,目前国有企业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一个是把一批历史遗留的空壳企业剥离掉,另一个是给企业更明确的市场主体地位。

  在他们看来,这次东北振兴是给东北老工业企业一个重大的机遇,必须把握住;但还有很多具体的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需要大力的推动。目前企业和地方政府正在进行沟通,他们都在期待着下一步具体政策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