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兴区“绣花”见真功 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

31.10.2017  10:17

 

 

文化惠民暨戏曲进乡村扶贫文艺演出,丰富了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贫困村群众正在“农民夜校”学习致富技能,争当“家庭能人”。


        □兰自涛 唐明润
    “太安乡老手艺,手工筲箕,10元一个,家中有需要的朋友可联系我。”最近,内江市东兴区委宣传部干部刘良平当起了“微商”,在朋友圈推销手工竹编筲箕。
    在得知刘良平出售的筲箕出自于其结对帮扶的贫困户刘世长之手后,没几天时间,筲箕便销售一空。
    “小刘很不错,隔三差五、逢年过节都来看我。”在72岁的刘世长口中,这个同姓的机关干部比亲戚来的次数还多。
    刘良平的案例并非孤例,据了解,当地干部职工利用社交媒体帮结对帮扶贫困户售卖农副产品、介绍工作、问计问策的现象十分普遍。
紧盯目标 责任倒逼为脱贫
    按照国家要求,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念兹在兹、唯此为大。脱贫攻坚是重大政治任务和重大民生工程,内江全市各级各部门、各帮扶单位、驻村工作组和村第一书记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盯紧抓实,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真正取得实效。
    作为革命老区的内江市东兴区,有省级贫困村77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43455人。几年来,东兴区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市各项决策部署以及《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2014年实现16742名贫困人口脱贫;2015年实现8801名贫困人口脱贫;2016年实现4593名贫困人口脱贫、15个贫困村退出。
    2017年,对照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通过走村入户调查摸底,东兴区确定21个贫困村、5293名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任务。加上2018年计划退出的21个和2019年的20个,东兴区将顺利实现贫困村全部退出。
    明确的目标任务既是脱贫攻坚工作的动力,也是全区干部职工心头沉甸甸的压力。东兴区编制的《东兴区2017年脱贫攻坚工作要点》,聚焦贫困人口脱贫、贫困村退出目标任务,对脱贫攻坚年度重点任务进行安排部署,确保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依据2017年脱贫攻坚工作要点,制定了《东兴区22个扶贫专项2017年实施方案》,确定了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开展的牵头单位、责任单位,划分了脱贫攻坚重点区域重点环节和重点任务,明确了相关部门、人员的职能分工,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在全力完成2017年脱贫攻坚目标的同时,东兴区还组织对2014-2016年脱贫人口进行全面排查,找出问题,形成清单,逐一制定 “回头帮”措施,落实整改,确保已脱贫户稳定脱贫。
    根据 《内江市东兴区脱贫攻坚督查巡查办法》,东兴区以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对相关乡镇脱贫攻坚工作,特别是易地搬迁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巡查、督导,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同时加强资料收集整理和痕迹化管理工作力度,完善贫困户收入台账,为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提供重要依据。
党建引领 战斗堡垒促脱贫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东兴区着力选优配强,推动脱贫攻坚持续深入,坚持贫困村“五个一”帮扶工作机制,选派292名优秀干部任第一书记,不仅是贫困村,软弱涣散村的干部面貌也随之焕然一新,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得以切实提升。
    为用好用活这些勇于干事创业的第一书记,东兴区将第一书记培训纳入全区干部培训规划,建立区、乡两级培训体系,制定年度培训计划,灵活采用专家授课、现场教学、实地考察、电化教育、互动交流等方式,提高培训实效,举办大型专题集中培训4场次。
    由第一书记区域党总支牵头,每季度选取典型的村党组织召开交流会,为全区村第一书记提供了一个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资源共享的全新平台,促进第一书记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同时开展新老书记结对帮带活动,增强第一书记实际驻村工作能力。
    特别是今年8月,由第一书记区域党总支及七个支部自编自导自演的东兴区村第一书记“信仰、信任、信心”文艺演出,展现出第一书记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工作干劲,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除第一书记外,东兴区还号召党员带头,选派农技员245名,分赴全区驻村指导农事生产,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提供了技术保障;组织1020名党员干部与建档立卡贫困村结对帮扶,进一步提升了帮扶针对性、实效性。结合“走基层”等活动,常态化开展驻村帮扶,开展脱贫攻坚政策宣讲500余场次,各级联系领导深入贫困村实地调研指导790人次,落实帮扶项目453个,协调解决各类问题1751个。
    有点子、有创意、有政策扶持,一线干部干事创业、贫困群众脱贫摘帽也有了信心。东兴区通过创新“四三”工作法,提升实训实效。通过明确“三类主题”、划分 “三个层级”、创新“三项模式”、设立“三大奖项”,分类分级建立实训基地425个,开展农业技能实训2028次、就业上岗实训420次、创业辅导实训247次,315700余人次接受实训。先后提供就业岗位4700余个,1700余人次达成创业意向。
绣花”功夫 因人施策真脱贫
    围绕脱贫攻坚,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
    担任第一书记以来,东兴区商务局干部段金山壮实了不少。今年4月,时任太安乡旦家村第一书记的段金山见村级文化阵地缺失,而村级办公活动场所附近却有闲置的集体土地,通过多方筹资3.2万元,段金山和村里的党员干部、群众一起义务投劳,挖掘地基、运送建材、打桩砌墙,建设文化活动场所。
    今年9月,项目计划总投资5亿元的贵州紫金牛建设(内江)天然覆盆子种植及深加工基地建设项目落户旦家村。项目通过种植覆盆子,建设农业观光园、深加工基地等,解决160人的就业问题。
    而东兴区高梁镇的金龙、清溪、慈花、鸳鸯桥等贫困村则实行抱团作战,结合本地产业优势,引入了计划总投资6.9亿元的广东阳春金花坑春砂仁(内江)产业化园区项目。项目建成后,在实现年营收2.2亿元的同时,可创造150个就业岗位。
    东兴区编制实施的财政扶贫资金项目2017年第一批项目投入各级财政扶贫资金1654万元,覆盖郭北、椑南、顺河等22个乡镇的48个贫困村,带动贫困人口8587人次发展产业,增加收入。通过大户带动、产业扶持、项目带动等新型扶贫方式,东兴区各贫困村你追我赶,探索出一条条“造血式”扶贫新路。
    然而,并非所有贫困村都适合引入项目。我省强调,要切实抓好住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就业增收、教育和医疗卫生、低保兜底和救济救助等工作。
    为此,东兴区结合实际,立足区情,变“漫灌”为“滴灌”,编制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实施方案,拿真金、出政策、建管道,实行一村一规划,一户一台账,不断将致富之水浇到“穷根”上。
    当前脱贫工作正处在“攻克最后堡垒”的阶段,所面对的多数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致贫的原因更是千差万别,可以说一千个村子就有一千种情况,一千个家庭就有一千本细账。
    为此,东兴区大力实施“农村家庭能人”培养计划,以“保障贫困人口基本生活、确保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为目标,拓宽贫困群众就业渠道,推行就业培训帮扶计划,开发贫困村公益性岗位176个,安置贫困人口176人,累计补贴33.96万元,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每户至少有1个人就业。
    对于缺乏劳动能力的农村低保兜底人口,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年3360元,实现“两线合一”,确保现行国家扶贫标准下农村低保兜底人口全部脱贫。
    今年10月底,东兴区2017年度拟退出的21个贫困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增长和文化室、卫生室、通信网络及通村硬化路建设等全面完成,325户易地搬迁房屋全面完工。
    对于特殊扶贫对象,通过实施“三免一补”等扶持政策,减、发放幼儿保教费和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费、助学金等,开展教育扶贫,补助超过600万元。累计投入产业扶持基金、扶贫小额信贷基金、卫生扶贫救助基金、教育扶贫基金和特殊困难救助基金共计5510万元,有效缓解制约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
    积极探索成立“特殊帮扶基金”,充分发挥“五项基金”的有效作用;探索推动 “企业包村”扶贫,引导社会力量积极投入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扶贫小额保险合作,为贫困户稳定脱贫筑牢“防护墙”;推动“四好村”创建与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相结合,切实增强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89万东兴人有信心更有决心,将这一梦想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