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努力培养精英人才

23.09.2017  20:36

  【编前语】自2012年6月以来,学校党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团结和带领师生员工,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学校党的建设和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为了更好地迎接党的十九大和学校第九次党代会胜利召开,助力“双一流”建设,增强全校师生员工的荣誉感和自豪感,营造改革发展创新的良好氛围,学校新闻中心开设“砥砺奋进的五年”专栏,全面回顾展示五年来我校建设发展取得的各项成就。  

  从2012年到2017年的五年时间,在学校的发展历程中只是很短的一段,但却是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五年。这五年,是学校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显著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五年,是成电学子在国内外精彩舞台上展现风采、取得丰硕收获的五年。

  这五年,也是学校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培养世界一流人才谋篇布局、做好顶层设计的五年,是在人才培养定位上确立“精英人才”培养目标,并以此为引领锐意改革、深刻重构的五年。

得天下英才而育之  招生质量不断刷新纪录

  2017级新生报到入学,宣告了学校本年度的招生工作圆满结束。今年学校本科录取平均分高重点线分数较去年提升13分,达到了125.5分,再创历史新高,比2016年平均分高重点线分数111.9分又高出一大截。我校在绝大多数省份的生源质量均有较大的提高,大部分省份的录取最低分超过当地一本线100分,其中英才实验学院在川招生的最高分为671分。

学校举行2017年自主招生测试

  据统计,2017年录取最低分高重点线差值较去年提升的省份共计24个,占所有招生省份的80%;录取最高分高重点线差值较去年提升的省份共计24个,占所有招生省份的80%;录取平均分高重点线差值较去年提升的省份共计26个,占所有招生省份的87%。

  这已是我校本科招生平均分的“八连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年来我校本科生源质量稳步提高的态势。据了解,目前学校的本科生源已呈现出了质量、规模、结构与效益平衡发展的良好局面,招生组织机构不断健全、规章制度和招生选拔机制更加完善,生源结构更加优化,学生规模得到有效控制。

  这一方面反映了学校本科招生工作卓有成效。据了解,学校招生工作坚持“全校一盘棋”,形成以学院招生工作组、中学科普讲座专家团、学生志愿者等组成的招生宣传队伍,全校上下齐动员开展招生宣传工作,并结合互联网时代媒体宣传特点,依托大数据分析,积极创新工作方法,创新微博、微信和微视频等招生宣传新媒体平台,积极拓展宣传渠道,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另一方面,它也反映了学校办学水平、综合实力和影响力的持续快速提升,使学校成为越来越多的优秀学子心向往之的求学圣地,也成为万千家长从心底里给予信赖、寄托着梦想和希望的有效载体。

  过去五年,一级又一级优秀学子进入成电,从五湖四海“聚是一团火”;过去五年,一届又一届优秀学子成长成才、毕业离校,带着成电的光辉烙印“散作满天星”,在社会上产生了十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这种良性循环,正在使学校“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宏愿逐步实现,并且越来越容易实现。

        2012-2017年学校最高分/平均分比较表

年份

最高分(高重点线)

平均分(高重点线)

省外

四川

2012年

149分(青海)

102分

66.7分

2013年

163分(青海)

106分

76.4分

2014年

170分(青海)

103分

83.7分

2015年

173分(青海)

117分

93.9分

2016年

212分(青海)

134分

111.9分

2017年

228分(海南)

150分

125.5分

  不仅如此,随着“精英人才”培养定位的确立,学校的本科招生在规模上也发生了历史性变化。2015年,学校本科招生规模首次控制在了5000人以内(共计4960名)。从此开始,学校将逐步降低生师比,为走好“精英人才”培养道路奠定基础。2017年,学校本科生规模继续控制在5000人以内。

  医学院在2017年首次面向全国七个省市招收本科专业临床医学和护理学的61名本科生,以及85名研究生,生源质量远超预期,实现了本科招生工作的“开门红”。这是另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事件,它意味着学校以“信息医学”为代表的“电子信息+”理念不仅在学科建设方面,同时在人才培养方面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与本科生招生密切关联的是,学校的研究生生源也在调整结构和规模的同时实现了质量的提升。在研究生院的强力推进下,学校深入开展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开展博士招生申请审核制,继续加大硕博连读和直博研究生选拨力度,积极开展大学生夏令营等活动,使生源质量稳步提升。

  2017年全校研究生招生共计5637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38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3706人(其中推免研究生1075人),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153人,来华留学研究生340人。研究生规模与本科生规模更加合理,在两个相互衔接的环节上为“精英人才”培养准备了条件。

确立“精英人才”培养定位  引领人才培养深刻变革

  时间回到2012年6月19日,学校第八次党代会在清水河校区成电会堂隆重召开。大会指出了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我校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强化“一个中心”,实施“三大核心战略”,实现“两个显著提高”,即强化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学科拓展战略、国际化战略,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显著提高。

  自第八次党代会胜利召开以来,学校在此前的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上,继续不断强化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全面深化改革,继续增强师资队伍、加强教学研究、推进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扎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李言荣校长就我校本科人才培养作专题报告

  2014年11月20日,学校迎来了改革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李言荣校长《关于我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的报告,在勾画“世界一流大学”蓝图的基础上,第一次系统阐述了“精英人才”培养的理念,并指出了实现的路径和着力点。

  确立本科“精英人才”培养定位,可谓是这五年来人才培养工作发生的最重要的决策部署,也是对整个学校的发展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改革规划。这一变革的重要意义,与“刘易斯报告”对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转折发展产生的划时代意义有异曲同工之妙。

  之所以如此变革,是因为学校深刻地认识到,近年来中国正在“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这就需要“依靠工业化过程中各行各业的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强大动力”,尤其是“电子信息+”所促动的“并跑”甚至“领跑”世界的能力。

  由此可见,“精英人才”培养定位的确立,首先是对当代中国在世界发展大势与民族复兴进程中的历史方位的热烈呼应。那么,学校如何为国家培养走向世界舞台的领军人才,让他们以后代表中国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呢?这就要从本科人才培养切入进行深刻变革,因为本科人才培养是学校办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能力最为集中的体现。

  同时,这也是学校为了积极地适应“泛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总之,自2015年起,学校很快就确立了“培养适应泛信息化时代的,具有跨界交叉融合、集成创新能力,未来引领学术前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领军人才”的目标定位,并开始全面重构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出了一条行业特色性研究型大学的“精英人才”培养之路,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新四会”为抓手  全面提升学生的“软实力

  以“精英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深刻变革,使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在人才培养的类别上,学校呼应“三个面向”,努力培养能够引领各行各业发展的学术精英、行业精英和创业精英。尤其是,把“创业精英”纳入人才培养目标,在学校的甲子历程中前所未有、首开先河。

  在培养“精英人才”的体系中,通识教育、国际化素养、知识综合与技术集成的能力、继续深造、健康体育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因素或环节。但学校认为,最重要的还在于提高学生的“软实力”,使学生成长为“软实力和硬实力平衡兼顾的人”。因为“具有硬实力的人走得快,但是具有软实力的人走得远。软实力甚至会陪一个人走完一辈子。

  而以“新四会”为抓手的“领导力”培养,正是提升学生“软实力”的重要路径。学校全面修订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出台了加强通识教育实施意见,将“新四会”能力培养融入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贯穿四年教学过程,使学生一进入校园就能萌发出高远的社会理想、浓厚的社会责任和强烈的社会使命意识。

  为此,学校构建了“文史哲学与文化传承”“社会科学与行为科学”“自然科学与数学”“工程教育与实践创新”“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创新创业教育”六大模块60余门课程组成的核心通识课程体系,实施资源拓展、学分认定、经典60阅读等系列改革举措,重点打造了《人类文明经典赏析》核心通识系列课程,通过全覆盖式的经典导读(听)、小班研讨(说)、延伸阅读(读)、论文写作(写)等训练,探索了学生领导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人类文明经典赏析》开课 受到学子热捧

  2016年10月31日,致力于培养学生“新四会”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核心通识课程《人类文明经典赏析》开课,受到学生热捧。1200名大一新生,30人一班,尽情拥抱瑰丽丰富的学科内容,享受浓郁的人文氛围。从第二学期开始,该课程就实现了对2016级大一新生的全覆盖。

  同时,学校突出“领导力”在人才培养中的牵引作用,设计了针对学术精英、行业精英、创业精英成长需求的多类型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引领气质,培养多类型的领军性精英人才。

  ——实施“成电英才计划”1个校级精英人才特殊培养计划和“壹系壹班”“林为干班”“雄鹰班”等18个院级精英人才特殊培养计划,从培养机制、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学业评价等多方面深化改革,着力培养研究创新型的学术精英。

2016年9月,学校“互联网+”复合型精英人才培养计划方案发布

  ——实施“互联网+复合型精英人才培养计划”“管理-电子工程复合培养实验班”“生物-信息复合人才培养实验班”等复合型精英人才培养计划,着力培养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融合发展的复合创新型行业精英。

  ——开设系列创新创业课程,设立工商管理(创新创业方向)辅修专业,通过“点上突破”(针对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同学)+“技术创业”(突出学校学科特点)+“基于互联网+的创业”(结合时代特点),加强实训、实战、孵化练习与创业指导,着力培养以科技创新型为主的创业精英。

  “立人班”“钧业班”等系列本科人才培养改革项目,也通过“常规任务”“课程任务”“领导力体验任务”等形成“听、说、读、写、行”系列品牌活动,进一步强化了“新四会”能力训练和领导力的系统培养。

  我校学生代表团连续三年受邀参加联合国UNESCO青年论坛、联合国大会青年峰会、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并代表我国青年主题发言,与联合国代表和全球青年精英展开了积极友好的交流。2016年,我校学子力促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汇聚46国青年精英的“亚洲青年文明对话论坛”落地我校举办,其领导力素养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高度赞扬。同时,我校学生多年活跃于 “中国高校青年领袖峰会”“中国大梅沙论坛”“井冈情中国梦”等活动,展现了学生优秀的领导素养。

  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也红火开展,并加强了本科生国际交流学习、海外企业实习,丰富“暑期学校—国际学堂”课程,引入了国际知名大学教授承担核心课程教学工作等,拓展国际化领军性精英人才培养途径和空间,形成了蓬勃发展的“精英人才生态圈”。

学校举行“新形式·新探索”学生领导力培养主题论坛

  为了保障多元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在第一课堂,一方面,学校面向“电子信息+”和新经济新业态,以“集成创新”深化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发动和吸引高水平教师开设挑战性学习示范课程、新生研讨课、学科前沿课、探究式小班教学课程、挑战性实验课程、教学方法与考核方法改革示范课程等研究型课程,形成了贯穿本科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以学为中心”的研究型教学体系,实现本科学生的全覆盖,提升学生的“新四会”能力、知识综合与集成创新能力、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学校构建并完善了“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专业实验教学中心”“学生课外科技创新中心”“科研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的“四梯度”实践教学平台体系,“基础层”“应用层”“综合层”“设计层”“创新层”教学模块与“学生需求”“科研转化”“行业发展”“创新创业”紧密结合的“五层次、四结合”实践教学体系,国家(国际)大学生重大科技竞赛、校院两级本科生科研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院一院一赛三个层面的“普惠性”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学生的全员参与性和基于项目的体验式学习,实现了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四年不断线,切实提升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学术创新能力、跨界整合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

  在第二课堂,以成电讲坛、成电辩坛、成电舞台为代表的成电精品活动蓬勃开展,进一步融汇“听、说、读、写”能力,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纳入学分系统,全方位提升学生领导力,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精神塑造和价值引领,推进学生立大志、成大器、上大舞台、做大贡献。第二课堂的校园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学生社团活动更加活跃,组织开展普及性活动4000余项,覆盖学生达40万人次。

全面深化改革  研究生教育开启新征程

  在本科教育改革发展的同时,研究生教育也持续开拓创新,按照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努力培养“引领未来学术前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领军人才”。五年来,研究生教育坚持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以研究生教育“三结合”培养全覆盖为抓手,持续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所谓“三结合”,即国内与国外培养相结合,拓宽研究生国际视野;校内与校外培养相结合,增强研究生职业胜任能力;科学与人文培养相结合,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

  ——以国内外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为参照,制订与研究生培养目标相匹配的高水平培养方案,是把国内与国外相结合的重要体现。同时,学校还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参照国际水准,实施“博士生学术精英培养计划”,提高博士生学术创新能力,并加大与世界一流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的力度。

  ——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主战场,把研究生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结合,满足国家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全面推进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改革,实施“研究生培养体系重构计划”,加强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提高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胜任力,是把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重要举措。

  自2010年以来,学校从研究生招生、培养体系、师资队伍、实验实践平台建设等各个方面狠抓落实,推动了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尤其是,完善了与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机制,建立了“电子科大-中电29所”“电子科大-华为”等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加强了双师型导师团队建设,并大力吸纳行业和企业知名专家参与从培养方案到论文指导全过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

2016年6月,首届“研究生人文教育与学术交流月”活动正式开启

  ——“研究生人文教育与学术交流月”活动的开展,即是“科学与人文培养相结合”的重要探索。2016年暑假,首届活动取得圆满成功,为把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积累了丰富经验。2017年暑假,第二届活动再次圆满闭幕。它标志着“研究生人文教育与学术交流月”活动正在向常态化、长期化、品牌化方向快速发展。

  每届“研究生人文教育与学术交流月”活动的“高水平学术专题讲座”等五大模块的国际国内高水平课程、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高水平企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以及近百位国内外专家的精彩分享,为研究生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同时,研究生院还建立了以培养质量为导向的研究生招生指标动态调节机制;强化了研究生教研教改项目和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开展本-硕-博贯通课程体系建设改革,完成研究生讨论式小班教学现代化教室的建设;健全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完善了不同类别研究生质量评价体系,稳步提升学术创新能力;全面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实验实践基地建设,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

强化服务创新  构建与“一流大学”匹配的一流学生工作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培养“世界一流人才”,离不开学生工作的重要作用。过去五年,我校学生工作坚持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对标“世界一流”的建设目标,从理念、思路、举措等方面都呈现出了一流的学生工作应有的蓬勃状态。

  五年来,学工部突出育人核心,以核心价值观引领教育体系。培育评选“陈邦清班”184个,优秀班集体1053个,先进党支部823个,培训学生党员骨干2000余人。以“引航工程”和“起航工程”为抓手重点开展励志教育、爱国教育、爱校教育,全面覆盖全校所有本科班级。连续11年举办“成电杰出学生”优秀事迹分享会,每年隆重举办五四表彰会,表彰学生上万人次。实践教育深入人心,建立社会实践基地达到181个,每年上万名学生奔赴海内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社会实践参与率达95%。立足网络育人,全时段、全方位、全覆盖开展网络思政工作,多次作为先进典型在省部级会议上介绍经验。

诺奖得主经济学家罗伯特·C·莫顿教授做客“成电讲坛

校内最高级别的辩论赛事——“成电杯”辩论赛

成电故事》专题课程纳入新生入学教育

  以“成电讲坛”“成电辩坛”“成电栋梁”“成电影院”“成电故事”五位一体的文化育人平台发挥重要作用。“成电讲坛”共218场,参与学生近12.2万人次;开设人文和艺术系列精品讲座课程57门,每年选课学生近2000人;启动“博士精品讲座课程”,选课学生达1200人;“立人班”模式被国内多所高校推广。持续构建艺术课堂、成电舞台、艺术团、实践基地“四位一体”的艺术教育平台,形成了全面的课程体系,“让科学插上艺术的翅膀,让艺术提升文化的品位”,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协调发展,有力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

  继续推进构建艺术课堂、成电舞台、艺术团、实践基地“四位一体”的艺术教育平台。形成涵盖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核心通识课、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公选课在内的全面的课程体系。在学校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引进师资10人,达到20人。建成银杏校园电视台、E空间、众创空间等艺术教育新载体。完成建校60周年总结暨“双一流”动员大会文艺汇演、创青春艺术展演、毕业晚会、新年晚会、校史话剧5个大型主题艺术活动,全年累计演出、交流、展览53场,央视舞台展示1次,获美国国际熊猫音乐节金奖1项。

  构建精准化的教育管理服务体系。打造集学习、留学、写作指导三位一体的学业指导体系,精准指导学生学业发展,年覆盖学生12000人次。开发上线智慧助困系统,精准识别困难学生,资助育人逐渐实现由保障性目标到发展性目标的转变,做到在物质上帮助学生、思想上引导学生、学业上提升学生、能力上锻炼学生。研发学生画像等大数据应用产品近10个,为师生学习生活工作提供近20项目定制服务,积极打造“电子信息+学生工作”的全国样板。

  辅导员队伍更是向职业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1人获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1人获“全国高校优秀共青团干部”称号,3人获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2人获评四川省辅导员年度人物;2人闯入全国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总决赛并获奖;多项课题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四川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辅导员专项);近百名辅导员选送参加省部级辅导员培训。

  据了解,未来五年,学工部将继续加大力度建立新体系——学生精准化成长体系,服务于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和引导;搭建新平台——以学生为中心,搭建学习、成长、创新创业平台,让学生需求得到满足,个性得到展现,潜质得到挖掘;创造新体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学生工作真正成为“精英人才”培养的催化剂。

  研究生管理和服务能力在过去五年也持续提升,为提升研究生综合能力做出了重要贡献。五年来,研工部着力推进“三助一辅”和“精准资助”工作,尤其是健全了三助(助管、助教、助研)管理和激励机制,修订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和助学金管理办法;召开学校第十八次研究生代表大会,修订并通过研究生代表大会章程、研究生会章程;完成首届研究生导学团队评选;开展研究生“红色教育”和“廉政教育”,继续开展先进研究生党支部创建工作;举办首届研究生创新创业大赛,启动校企合作新模式“高校自由创新项目”;开创跨学科、跨年级的新型交流模式“成电E沙龙”;选派研究生辅导员参加全国高校辅导员骨干培训班学习和赴就业单位挂职培训。

  研究生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在不断强化,就业质量持续提高,就业行业和地域分布趋于合理、薪酬持续提升。研工部持续跟踪分析毕业研究生职业发展状况,优化其就业去向分布结构;深化校企合作,组织研究生到用人单位实践实训,拓宽就业能力;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服务内容,组织部分重点单位试行线上宣讲会。2016届毕业研究生就业率为97.93%,其中,赴国家重点单位就业比例为46.14%;赴行业顶尖企业就业比例为47.98%;赴经济建设重点区域就业比例为89.06%;赴西部地区就业比例为43.74%。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成电学子闪耀国内外大舞台

  五年砥砺奋进,五年锐意改革。近五年来,我校本科生深造率稳步提升,2017届毕业生深造率达65.20%,其中出国(境)深造率达到20.3%,进入世界名校深造的学生人数大幅增长;本科生就业率保持高水平并连年提升,2017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6.33%,毕业生保持高就业质量,进入国防重点单位、世界500强企业和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等重点单位就业的比例逐年提升,2017届本科毕业生的比例达到32.92%,荣获全国高校就业50强。

  这五年,学校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首批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新增国家级教学名师,新增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新增国家级实验教学平台5个(总数居全国电子信息领域首位),新增一批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6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新增临床医学和护理学本科专业,新增多个面向国家新经济发展战略的“新工科”专业。

  在“领导力”牵引的系列精英人才培养特殊计划支持下,我校学生的知识综合与集成创新能力提升迅速,本科生、研究生在国际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大幅增加,涌现出以“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为代表的一系列先进典型,斩获2016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最高奖“冠军杯”等1000多个国内外各类高水平大学生竞赛大奖。

  其中,本科生在一系列国际权威期刊、顶级国际学术会议和中科院JCR一、二区SCI期刊上发表了一批高质量学术论文。仅2016年,我校本科生申请发明专利55项;发表或录用高水平论文133篇(第一、二作者106篇):其中SCI论文57篇(第一、二作者37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和EI论文33篇(第一、二作者28篇),产生广泛影响;近三年,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亚太机器人大赛、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和国际基因工程大赛等国际团队等赛事中,我校学子发挥领导素养与团队精神,斩获了国际冠军(或一等奖)12个。

  尤其值得一提的时候,我校的创新创业工作和创新创业教育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15年9月25日,学校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着力把学科优势和资源优势最终转化到人才培养和产业融合发展上。学校的创新创业工作确立了一个目标(即让创新创业内化为成电学子的一种精神品质,使创新创业成为更多成电学子人生道路和事业发展的一种积极选择),建立了校院两级工作体系,构建“金字塔”式三级教育体系,打造四个教育实践环节,拓展校内、政府、企业、金融、校友“五路资源”,推进普及化教育、项目化资助、基地化支撑、多元化投入、社会化运作、制度化保障等“六化机制”,使我校创新创业工作取得显著的阶段性成果。

  近三年,我校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RoboMasters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GIS软件应用技能大赛、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项目大赛、全国大专辩论赛等国内大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或金奖)75个。其中,2016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我校选送的6个团队全部获得金奖,滨荣获该赛事最高奖项“冠军杯”;2016年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两项金奖;总共6届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一等奖数量四次居全国高校第一,两次居全国高校第二;连续2年卫冕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总冠军;2015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本科生唯一最高奖“高教社杯”;四次获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2017年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获非数学类全国第一名,且是唯一一所获4个一等奖的高校。

  据统计,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大潮下,我校近三年产生创新创业团队400余个,获得天使投资和企业投资1.3亿余元,自主研发项目1800余项,孵化科技型创业企业75家,涌现出一批科技明星创业企业和科技创业达人,如“羽毛球机器人”在2015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获得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等国家领导人的一致好评;成都泰聚泰科技有限公司成为全国首个在校大学生创业公司挂牌上市企业;马天琛、王军和校友黄健等3名成电“创客”入选2016年度成都市“创业新星计划”。

  研究生教育质量也大幅攀升。五年来,我校共授予博士学位1291人(留学博士生54人),硕士学位28780人(留学硕士生292人),毕业研究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7.5%以上,其中,赴国家重点单位就业比例为近50%。嵌入式系统设计等4门课程入选“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线课程重点自建项目”;博士生在《自然》子刊和《先进材料》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和SIGCOMM、INFOCOM等国际顶级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的人数和篇数均呈现稳步增长,3篇学位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和提名论文;4名工程硕士荣获全国“第二届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称号;3名专业学位研究生荣获全国“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称号。在国际国内科技竞赛中,我校研究生荣获多项奖励,如在2015年全球IEEEXtreme 10.0极限编程大赛中取得全球第7名(包揽了中国区前7名),在全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竞赛中获得一等奖5项。

  过去五年,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蓝图已经绘就,“精英人才”培养的定位已经确立,人才培养的架构已经完善,坚实牢固的基础已经奠定。在学校第九次党代会召开之际,我校的人才培养正在迎来新的发展阶段。随着2017级新生的到来,整个学校开始弥漫着新的喜悦和蓬勃向上的气氛。人才培养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本科阶段是关键,学校的各种办学优势要向人才培养积聚和转化,特别是我们的学科优势和师资力量的优势,让更多的学生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转变,把我校的人才培养,特别是本科生培养工作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为最终实现把我们学校建设成世界一流的研究型的特色大学的宏伟目标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