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看成都扶贫帮扶之细节

19.08.2015  16:05

  最近,扶贫成为国内舆论场上的高频词。从中央到地方,掀起了新一轮扶贫攻坚高潮。8月10日,成都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就对扶贫开发算了一笔总账、作了一次总动员。成都作为四川省会城市和首位城市,成都扶贫帮扶主要是四川甘孜州等川内少数民族地区,也是四川贫困问题较为突出的地方。既要管好自家“责任田”,又要担当起扶贫攻坚排头兵的责任。那么,如何把扶贫帮扶好事办好?且看成都帮扶兄弟市州扶贫攻坚的这些细节。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成都对口支援四川甘孜州、阿坝州等地,扶贫没有以开发名义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眼前一时的经济利益。成都与阿坝州在金堂县共建的成阿工业园并不是在阿坝州,采取飞地园区的模式,充分利用两地的优势和发展定位,实现合作共赢,带动阿坝经济发展。针对甘孜州的扶贫,成都帮助甘孜州利用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生态农业,体验式农家乐等旅游项目,如此等等,以此推动扶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轮驱动,使贫困地区提早跨入生态文明社会。

  力求避免千村一面,扶贫帮扶不是用现代文明、现代生活方式全部取代地域文化特色、少数民族生活方式,而是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传承好固有的优秀文化传统。甘孜州具有浓郁的包括藏民族在内的少数民族风情,少数民族社会和生活本身就是一笔文化瑰宝。成都帮扶与区域文化结合得好,成为了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积极力量。成都金牛区对口甘孜州石渠县,金牛区投入120万元帮助包装策划石渠“太阳部落”“石刻王国”“双格文化”“真达锅庄”等旅游品牌,大力开发旅游周边产业和衍生产品,让周边群众可以从旅游业中得到实惠,摆脱贫困。

  信息和人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宝贵的资源,利用得好事半功倍。成都帮助对口地区建立健全权威的信息中心和信息网络,为贫困地区搭建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的平台,充分发挥信息在扶贫攻坚中的作用。成都派出各行业人才进驻对口地区输入“智力”,提高对口地区单位和群众的技术和意识。2014年,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托管阿坝州林业中心医院,推动林业中心医院5年内建成三级医院,让当地医院更好的救死扶伤,让当地群众不再因病致贫。

  从2001年至今,成都已连续开展了三轮扶贫开发工作,为扶贫开发大量“输血”。逐渐探索出了成都与帮扶地区合作共赢的扶贫模式,形成包括产业分工、旅游联盟等各种联系紧密的共生关系。这样既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也为成都降低扶贫成本、提高扶贫效益,最终能够为扶贫攻坚提供可持续力量。

  成都帮扶贯彻了扶贫不扶懒原则,杜绝“等、靠、要”现象,提高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能力,培育劳动光荣的社会风气,树立勤劳致富的激励导向,坚决拔掉思想 “穷根”。为此,成都利用高等教育发达的优势,就地培养各类脱贫致富领导干部和技能技术人才。领导干部具备了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决心和能力,贫困户掌握一门以上致富技能。如此人人过关,为扶贫攻坚提供思想和人才保障。

  扶贫帮扶是顺民意、得民心的大好事,成都帮扶从大处着眼、细节着手,把好事办得更好。成都扶贫帮扶以实际效取信于民,不断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决心和信心,不断激发和巩固贫困地区促发展、早脱贫、奔小康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谢逸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