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校领导及各部门主要领导2018年暑期专题培训班在长征干部学院黑水分院举行

30.08.2018  17:50

长征永远在路上。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习近平

不忘初心再长征,牢记使命谱新篇。8月27日至30日,我校校领导及各部门主要领导干部共计51人在党委书记蔡玉波、校长夏平的带领下,到长征干部学院黑水分院学习培训。

8月27日上午,开班仪式在黑水县委党校培训中心举行。黑水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罗先全在致辞中首先对我校为黑水脱贫攻坚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帮扶表示感谢,并介绍了黑水藏族同胞为红军长征做出的突出贡献。

罗先全还向我校培训班授予了班旗。

校长夏平在开班讲话中指出,本次专题培训班的主要任务有三个方面,一是继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二是深入学习、体验长征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三是进一步激发干事创业的工作热情,推动学校事业再上新台阶。夏校长结合自身学习和体会,与培训学员分享了红军长征的背景、经过及在黑水一带的革命活动,重温了长征精神,传达学习了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对教育工作提出的“六个突出”的新部署新要求,以及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朱世宏在全省教育系统学习贯彻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中提出的“六个思考”。

开班仪式结束后,黑水县委党校副校长刘辉为培训班讲授了专题党课《铭记长征历史,弘扬民兵精神》。通过一个个生动的红军故事,大家深切地体会到长征的艰难、革命的不易、红军的伟大、红军与各民族人民的鱼水深情。

黑水红色文化厚重,长征精神浩气长存。从1935年6月至1936年8月,红军长征曾三进三出黑水,翻越3座雪山,在此召开了著名的“芦花会议”,建立了1个区苏维埃政府和6个乡苏维埃政府,黑水是长征精神孕育形成的重要策源地。

在体验式教学环节,大家重走红军长征路,体验爬雪山、过草地。在举世震惊的红军长征中,最为艰苦的就是爬雪山,过草地。红军在黑水翻越4000米以上的大雪山3座,用顽强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在这片雪域高原留下了光辉而又悲壮的足迹。

人民群众是长征胜利的力量源泉。在昌德广场,学员们认真聆听微党课,忆黑水人民为红军熬盐筹粮史实,现场体验炒青稞、磨青稞,感悟艰苦奋斗的长征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的位置,红军以自己的模范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真心拥护和支持,才有了人民群众支援红军的热潮。

根据统计,红军在黑水共筹得粮食约710万斤,熬制土盐约5000斤,借用宰食各类牲畜3万余头,借用各类畜油1万多斤以及一大批牲畜皮、牛毛、羊毛、大麻、兽皮和烧酒、辣椒和辣椒水等御寒物资。美国著名作家索尔兹伯里惊叹:“在这个地方光是解决红军的粮食问题就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桥上,学员们齐声朗诵《七律·长征》,高唱《团结就是力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红军曾和反动势力为争夺这座桥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最后夺下了这座桥,当地百姓为纪念红军将其叫做红军桥。

不忘初心,四代守护。在芦花会址,学员们认真听取芦花会址第四代传人彭初讲红军在黑水的故事,近距离观看红军使用过的镰刀,参观毛泽东曾经居住过的房间,陈列的一件件红色文物。1935年7月18日,党中央在彭初的曾祖父泽旺家中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即著名的“芦花会议”。红军走后,泽旺家族抱着传承红色精神的信念,不忘初心,四代接力,已在这里精心守护了80多年。

芦花会址前,全体党员右手握拳,重温“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永不叛党”的入党誓词。

8月29日下午,培训班举行结业典礼。管理学院院长余真翰、纺织学院总支书记罗建红、基础部主任蒲冰远代表全体学员结合实际工作谈了学习感悟。此次培训之行,大家聆听先烈英雄事迹,参观红色遗址,开展现场教学体验,心灵一次又一次接受了洗礼,情感一次又一次受到了震憾,对伟大的长征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党委书记蔡玉波在培训总结讲话中,代表学校党政对长征学院黑水分院的精心安排表示感谢,对我校干部积极投身学习、妥善安排时间和取得的学习成效表示肯定。

蔡书记指出,长征精神,尤其是在黑水的长征精神主要体现为信念坚定、艰苦创业的精神和不怕困难、敢于胜利的精神。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是为了走好今天的长征路。蔡书记充分肯定了学校事业发展的成绩,分析了存在短板和面临的挑战。他强调,当前学校事业发展还任重道远,每一名干部都责任重大。全体党员干部都要有忧患意识,要拿出信念坚定、艰苦创业和不怕困难、敢于胜利的长征精神,团结一致,真抓实干;都要将此次学习的收获和感悟带回去,把学习作为生活习惯,作为精神境界,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在工作中讲知识、讲学问、讲能力、讲水平。有了上述“两个精神”和“一个风气”,我们就一定能不断开创并实现我校教书育人和事业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