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认为教育滞后城镇化发展 呼吁深层次创新

30.12.2013  15:55

四川日报网(记者向朝伦)教育如何适应并推动新型城镇化?城乡教育如何打破二元结构实现一体化发展?近日,由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办,成都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承办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教育一体化研讨会”在成都召开,来自国家教育部及部分省市的教育官员、专家,对此进行了热烈探讨。专家提出,新型城镇化对教育发展既提供了宏阔的舞台,也提出了较大的挑战,教育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改革与创新,加快构建现代城乡教育体系。

[挑战]

教育滞后城镇化速度 加剧大班额择校热等

最近,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跑了很多学校,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学校,他发现,即使在城市,56人以上的大班额和70人以上的超大班额都非常普遍。有的城市常住人口孩子上学需要5个证件,外来人员就学更难;有的地方财政支持的中职学校,如果超招还要挨罚款。

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一些地方财力对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跟不上城镇化速度。”陶西平说:这导致城乡子弟入学机会不平等,入学受教育质量不均衡,有的城市居民对外来子女入学排斥,这不利于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韩国规划未来几年高中将现在的每个班20人,缩编为15人,初中从20人/班,缩至13人/班,我们要走到这一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教育和教育制度滞后于城镇化发展,是专家们的共识。 这种滞后加剧的择校热、升学问题、校点拆并后遗症、教师流动问题等,都被专家们认为是城乡教育一体化过程中的瓶颈。

[建议]

城乡教育在均衡前提下 寻求差异化发展

新型城镇化正在快速推进,教育必须积极跟进“补课”。

北京师大教育管理学院院长褚宏启等专家指出,推进新型城镇化,对教育提出新要求。一方面,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教育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另一方面,教育如何促进和服务新型城镇化。解决这两个如何,不仅需要财政合理分配,还需要顶层设计和各地探索创新相配合。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谈松华说,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教育要为实现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打好基础,为缩小农村儿童与城市的差距打好基础。为培养新农民打好基础。城市教育需要解决新市民、老市民的融合问题,农村教育也要为现代新农村服务。如何让农村有好的师资、好的教育教学方法,值得思考。

同样,城镇化伴随产业转型集聚,伴随城市日常管理服务、伴随城市人口老龄化、伴随新农村建设及农业专业化经营等课题,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教育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银付、成都学院副院长、成都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柯玲等专家认为,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城乡教育必须在公平、均衡的基本前提下,寻求差异化发展,因地制宜培养适应性、创新性、创业型人才。这需要考试选拔制度、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与发展。

[经验台]

成都教育改革“最宝贵经验”:

                          突破“以县为主”管理体制

2013年,成都市经教育部评估成为全国首个整体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的副省级城市,城乡教育一体化水平达到新的历史高度。成都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受到与会者格外关注。

成都教育以部省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为抓手,大力推动教育均衡化、现代化、国际化,教育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和突破。成都市教育局局长吕信伟具体归纳“成都经验”:大力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形成了“顶层设计、标准引领、政府托底、强化师资、圈层融合、督导监测”的基本做法。2013年各区(市)县义务教育均衡总指数的平均值,由2011年的0.39下降为0.32,差异显著减小。

“成都教育改革最宝贵经验,就是以城市整体作为单元来进行统筹城乡的全面改革,突破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陈锋认为,这一改革符合国家城镇化发展趋势,在全国尤其是中心城市,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谈松华表示,成都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政府规划引导和基层探索实践相结合,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引领全国。

我省出台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指导意见 明确21个市州重点布局产业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优化区域产业布局的指导意见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