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华侨报》:专家建言防灾减灾:民众应加强“自救”意识
中新社成都10月23日电 (记者 徐杨祎)“在灾害发生后,应该是‘自救’、‘互救’、‘公救’三种救援模式一起进行,而民众首先应该做的是自救。”中国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国家减灾委员会副主任闪淳昌23日在成都表示,“自救”、“互救”、“公救”三种救援模式同时进行的理念需要更广泛地在社会进行推广。
中国(成都)国际防灾·减灾高峰论坛当日在成都举行,包括闪淳昌在内的多国专家学者齐聚成都,围绕国际国内防灾减灾前沿理论和技术,通过交流互动方式,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及解决方案,推动西部地区完善科学管理应急救援体系,探寻具有中国西部特色的应急体系之路。
闪淳昌在主题演讲中还指出,灾前的预防比灾后的救援重要也更经济。“我们应该转变思维,以做好预防和应急准备为主线,以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效率为核心,要由举国救灾向预防灾害转变。”
闪淳昌强调,民众应该转变固有思维,在灾害发生时,不能一味地等待政府的救援,而是应在第一时间自救。“国家地大物博,政府的救援再快也是需要时间才能抵达灾害发生地,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
作为论坛举办地的四川位于中国西部地区,地形地貌特殊、复杂,自然灾害多发频发。仅2013年四川省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4612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紧急转移安置236万人次,直接经济损失2453亿元人民币。
联合国助理秘书长、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亚太局局长徐浩良亦表示,不仅四川,亚洲是世界上最易受灾害影响的地区,在过去十年里,平均每年都会有超过6.5万人因灾死亡,并有大约2.2亿人的生活受到灾害影响。
徐浩良认为应该把中国现在的防灾减灾经验分享到亚洲其他国家,这些经验能够帮助到他们减轻本国灾害风险,增强防灾备灾的能力。
此外,论坛还发布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旗舰出版物《2014人类发展报告》。该报告题为《促进人类持续进步:降低脆弱性,增强抗逆力》,以全新的视角看待脆弱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加强抗逆力的建议。(完)
刊于10月24日澳门《华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