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8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成都建言非遗保护

12.09.2015  17:56
例如,福建坎市的退休教师自发建成了云山寺,不仅仅可以让当地人朝圣,而且可以骄傲地向外地游客展示当地的文化。除了参加高水平的学术论坛,部分非遗保护专家还将走进寻常百姓家,举办三场非遗文化讲座。本届论坛还将把与会专家发表的论文集结成册,永久保存。

    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会不会对非遗文化造成威胁?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在当下,传承与时俱进?9月11日,由文化部、四川省政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办的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非遗国际论坛在成都开幕,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的8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这些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话题建言献策。本届论坛的主题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首次设立分论题,与会专家学者从现代化与文化多样性、文化变迁与非遗再创造、现代教育与非遗传承人群培养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庙里的佛像和在博物馆里的佛像为何不同?因为庙里的佛像有丰富的背景和含义。非遗不是我们记录下来的歌,不管是用磁带还是数码的方式,而是歌唱本身。”悉尼大学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卢端芳讲解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建造技艺,她认为保护非遗就是要重视自己独特的文化身份。例如,福建坎市的退休教师自发建成了云山寺,不仅仅可以让当地人朝圣,而且可以骄傲地向外地游客展示当地的文化。当许多城市都在用现代化的建筑取代地方特色古建时,这个案例就有参考意义。

    此外,南京大学教授徐艺乙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生活的关系,喀麦隆艺术和文化部国家博物馆协调员迪亚娜分享了现代化和文化多样性在喀麦隆的体现,台湾专家江韶莹以八部合音、中元普渡非遗项目为例,介绍了台湾非遗的发展与保护经验。

    除了参加高水平的学术论坛,部分非遗保护专家还将走进寻常百姓家,举办三场非遗文化讲座。9月13日,卢端芳将在西南民族大学讲解“传统建造技艺再生之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文化专家拉胡尔·戈斯瓦米将在四川大学开讲“文化及可持续发展的未来”;9月19日,《汉声》杂志创办人之一黄永松将在金沙遗址博物馆探讨“民间手工艺的活化与保存”。本届论坛还将把与会专家发表的论文集结成册,永久保存。(记者 张杰 曾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