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专家学者积极发挥智库作用 为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提供智力支持
“以前我们很难去到像‘悬崖村’这样的地方。”6月7日,谈起最近的凉山之行,省社科院助理研究员刘伟激动地说,“我们爬上天梯进村入户做问卷调查,有些调查还在爬悬崖的过程中进行。”
刘伟参与的“教育阻止深度贫困县贫困代际传递”课题调研,是省委交给新时代四川省情及发展战略研究智库的任务。省社科院课题组已先后走访西昌市、普格县、康定市、雅江县、昭觉县和喜德县等深度贫困县,目前调研还在继续。
省委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一个多月来,我省各科研院校围绕事关治蜀兴川全局的“六个重大问题”,发挥专业优势,深入问题多、困难大、条件差、发展落后的地方蹲点调研,为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提供智力支持。
聚焦目标任务做好“大”文章
对于“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中的“大”,专家学者们有着高度共识:“大”,不是单纯追求规模大、数量多,而是要下大力气学习,用大视野观察,实实在在“跑”调研,结合四川实际查找存在的问题和短板,拿出有用的硬招、实招。
聚焦目标任务,各科研院所和智库单位纷纷下大力气做好“大”字文章:
重新认识省情,以新的视野审视四川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四川师范大学确立川南经济区建设、四川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乡村振兴和县域发展研究三个重点调研课题,整合全校力量,由校领导带队分别开展调研。
西南财经大学进一步把自身优势与四川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潜力紧密结合起来,围绕省委要求部署开展讨论,知名专家学者杨继瑞、甘犁、汤继强教授分别承担三个大课题,其他院系专家积极参与了其他八个课题的研究。
围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川篇”和省委书记彭清华在全省市厅级主要领导干部读书班上的讲话精神,省社科院组织召开“落实总书记指示加强思想库建设”座谈会,围绕如何发挥天府智库优势,助推“五个着力”落实热烈交流,组织相关人员撰写数篇理论文章在四川日报发表。
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发现问题
“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年纪念日前夕,省委党校教授王春英的调研报告《“5·12”特大地震访谈·汶川之殇——汶川县153位地震亲历者口述资料辑录》出版,在省内外应急管理专家和干部中引起强烈反响。王春英还提出加强地震灾区基层党建、建立对灾区重建干部的关心关怀机制、完善抗震救灾教育机制等政策建议。
汤继强教授领衔的西南财经大学课题组,撰写的《在“一干多支”战略中增强和发挥成都的辐射带动作用》报告,已报送省委办公厅。汤继强研究和提出的西部经济一体化构想《T型经济带构想与建议》,已经有关程序报送中央。
6月初,省社科院研究员、省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智库首席专家郭晓鸣牵头完成调研报告《乡村振兴推进中应当防范七大问题》,并提交省委。报告前瞻性提出防止高标准攀比、防止同构化加剧等七个方面建议。“紧扣‘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1个目标,做强5个优势主导产业、壮大7个新兴支柱产业、培植3个未来潜力产业,构建新时期四川现代产业体系‘1573’框架。”借鉴发达地区经验,综合分析四川既有优势与发展潜力、区域规划与现实需求等,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组提出建议。
这些调研报告指出的不少问题和提出的针对性思路建议,都是在四川首次提出。其背后,凝聚着专家们的心血和汗水。为使调查还原真实现状,对乡村振兴中涉及的每一个问题,郭晓鸣都要进行大量入户调查,力求倾听代表不同群体的利益主体的心声;为获得地震灾区干部的口述资料,王春英曾因山体滑坡被困映秀山区……
“目的是通过调研,发现可预见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专家们说,智库应为党委政府重大决策提供可借鉴、可参考的政策分析、政策方案、政策评估建议,这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必须脚踏实地去“跑”。
收获超越调研成果本身
一个又一个调研成果正陆续上报省委。各高校和科研院所认为,“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所带来的收获,已超越调研成果本身。
省社科院党委书记李后强说:“‘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给予我们很多启示。一是智库必须加强学习,掌握最新知识和政策。二是必须加强讨论,在头脑风暴中充分交流,催生新思想。三是必须加强调研,只有深入基层和第一线了解真实信息,才能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四川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丁任重则高兴地看到校风和学风的变化:“老师们不再关在办公室里编教材,而是带头深入基层,学生也参与到调研中,不再只简单地背诵书本,而是用实践丰富理论、检验理论。”
不少专家表示,“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要求紧紧围绕事关治蜀兴川全局的“六个重大问题”展开学习、讨论、调研,促使我们走出书斋,走进基层,关注到以前关注不够的领域,看到资料中看不到的问题和现象,补上了做学问的一块短板。(记者 陈婷)
(微信扫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