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呼吁医疗保障应体现“儿童优先”理念
新华社北京10月20日专电 题:专家呼吁医疗保障应体现“儿童优先”理念
新华社记者 任峰
报销比例偏低、医疗救助额度小……政府医疗保障尚未实现“应保尽保”。
募资难度大、专业人员少……慈善救助时常有心无力。
尽管各级政府对儿童大病保障日益重视,但大病患儿“看病贵”仍未得到全面解决。专家呼吁,在短期内难以全面提高医疗保障水平的背景下,应体现“儿童优先”的理念,引导各方救助力量形成合力。
大病患儿家庭难以承受费用之重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形成以基本医疗、大病医保、医疗救助为主体的儿童大病保障机制,不过儿童大病医保面临报销比例有限,个人负担费用高的困境。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调查显示,目前普通门诊统筹报销比例只有43%,封顶线不到1500元,这使得需要大额门诊费用的大病患儿能享受到的报销极为有限。
“每月检查费要1万多元,只能报销其中4千元。”河北一位白血病患儿家长说。
在大病患儿中,流动儿童的保障情况更不容乐观。一位在外打工的大病患儿家长无奈地表示,由于家里老人对医疗保险认识不足,2013年孩子生病,2014年才上保险。“虽然今年有医保了,但是花费的大头都在去年,今年只是维持治疗,所以也没有报销多少。”
中国公益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华俊说,由于医疗机构实行“先付费后看病”的模式,这些没有参加医保的儿童一旦患病,如果无法筹集到费用,通常难以接受治疗。
作为医疗保障的另一道安全网,医疗救助是国家针对那些因贫困没有经济能力治病的公民实施专门的帮助和支持。据中国公益研究院测算,2013年对住院费用的平均救助额度为1600元。高华俊认为,该额度对于一般住院病人而言,可以缓解自付费用压力。但对于重大疾病患儿,救助能力有限。
公益慈善救助时常有心无力
在政府医保体系尚难以全面保障的背景下,公益慈善救助成为解决儿童大病医疗难题的重要力量。
中国公益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儿童大病医疗保障与社会救助分析》显示,2013年,国内九十多家慈善组织对十多万名各类重大疾病患儿进行了救助。
慈善救助的力量不容小觑,但募集资金难度大制约了这一手段发挥作用。
一些网络爱心互助平台会员更倾向于向求学困难者提供帮助,因为最多每年几千元即可对一名学生进行助学补贴。这与大病救助需要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才能对一名患儿进行救助的资金需求形成鲜明对比。
同样是大病救助,不同疾病的筹资难度也存在区别,比如,同属于某慈善协会旗下的两个项目,针对血友病患儿的救助项目,社会筹资只有十几万元,而针对先心病患儿救助的项目,社会筹资能达到五十多万元。
“大部分企业及爱心人士倾向对治愈效果好、救助简单易行的大病患儿进行救助,而其他大病患儿的救助资源不足。”高华俊说。
专业人员缺乏、为患儿提供专业服务的能力不足,也影响慈善力量发挥作用。多数捐赠人更愿意提供直接的医疗费用或康复器械,愿意出资让慈善组织提供救助的很少。
专家呼吁医疗保障应体现“儿童优先”理念
“公益慈善的作用很大,但不应该也无法成为儿童大病救助的主体。”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邓国胜说。他认为,政府与公益机构之间应加强联合,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李玲说,对儿童予以优先保障,是不少发展中国家的做法,如越南从1995年起实行6岁以下儿童享受免费医疗服务的政策,泰国自2002年起对12岁以下儿童实行免费医疗等。俄罗斯规定,儿童可获得义务医疗保险单,有了保险单的儿童可以免费接受相应的医疗服务。尽量降低大病患儿的经济负担是一种趋势。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专家呼吁,在政府医保体系尚难全面保障的背景下,应体现“儿童优先”的理念,将有限资源向保障大病倾斜,引导各方救助力量形成合力。
高华俊建议,应进一步拓展政府医疗保障救助体系的政策空间。比如在基本医疗保险方面,优先提高儿童疾病的报销比例和封顶线,着重提高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参合参保率;在普及城乡大病医疗保险过程中,探索将儿童大病医疗保险作为重点进行设计。
同时,还可通过政府医疗购买服务等方式,扩大拓展政府财政资金对于儿童大病救助慈善项目的支持力度,扩展不同类型的儿童大病救助资金民间投入机制,形成一批大病救助骨干项目。(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