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弹专家出马 一年时间揭开雾霾天“老底”

18.09.2015  12:24

        9月17日,科博会开幕当天,众多参观者涌入捷克展馆参观小型飞机。记者 吴传明 摄

 

        “和谐号”高速列车模型“”进科博会。 记者 衡昌辉 摄

        “四川造”新能源汽车展位前人气旺。 记者 衡昌辉 摄

        9月17日,第三届科博会开幕当天,军民融合创新发展论坛、科技成果与专利技术发布交易专场、科技与金融融合创新发展论坛、国际电子信息发展论坛同时拉开帷幕。来自海内外的嘉宾带来了哪些新技术、新动向和新观点?

        “雾霾天是炒回锅肉炒出来的?”最近两年,“雾霾”一直是话题榜上的热词。关于雾霾产生的真实根源,各种观点此起彼伏:有人说是汽车尾气,有人说是燃煤,甚至有人说是炒菜产生的油烟。那么雾霾到底因何而生?从哪里来?

        9月17日,在第三届科博会军民融合创新发展论坛上,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周刘来透露,目前科学家通过最先进的技术,不仅能够准确地识别出雾霾的具体成分,还能知道这些成分具体来自哪里,甚至可以判断出,产生雾霾的煤炭来自哪一个矿山。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原子弹专家们,是怎么跟雾霾较上劲的?

        ☆环保部门的苦恼雾霾究竟从何而来

        事情缘起去年8月,在一次全国性的环保研讨会上,来自国家和北京市环保部门的官员和专家为一件事情一筹莫展:面对越来越严重的雾霾天气,虽然通过现有的检测手段,已经知道化石燃料是其产生的重要根源,但再要更具体地分析,尤其是要知道这些污染源到底来自哪?北京,河北,内蒙古还是山西?依靠现有手段还束手无策。“燃煤污染都一个样,你怎么知道它来自哪儿?”环保专家们很苦恼,没办法搞清楚来源,下一步的治理就无从谈起;搞不清楚来源地,治理的责任就不明晰,相邻各地就要扯皮。

        ☆科学家的敏锐自身技术优势可攻克难题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在座的有一位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专家,研讨会后回到研究院立即向领导汇报,决定利用他们的技术优势来攻克这一难题。在此之前,他们利用C-14同位素检测技术可以顺利地检测出文物的年限,因为不同年代的文物所包含的C-14同位素是不一样的。同样的原理,他们就可以发现并追溯出空气中雾霾的成分和来历。“第一步是通过空气过滤装置捕捉到雾霾的成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资产经营处处长李育成透露,提取到这些雾霾成分后,他们就会通过C-14同位素检测技术对其进行分析检测,确定其属性,然后与各个地方同样的物质进行比对,最终就能够确定其来源。“形象点说,通过这项技术,我们能够知道产生雾霾的煤炭究竟来自大同还是平顶山,石油究竟来自墨西哥还是中东。”李育成说。

        ☆核技术的应用在民用领域可大展身手

        “不仅是用于环保。”周刘来说,虽然核技术最初主要运用于军事领域,但是在民用领域运用也非常广泛。

        在美国和日本,核技术应用产业的贡献约占GDP的3%到4%。2014年美国核技术应用产生的年产值约为6000亿美元,而中国目前的规模不到1000亿人民币,仅占GDP的0.3%。

        差距也是空间,我国也越来越重视非动力核技术应用。原子能技术研究院所在的中核集团公司专门成立了非动力核技术应用板块,拓展核技术在民用领域的运用空间。除了环保,医疗卫生是另一重要阵地,比如,他们研发的中子肿瘤装置已经将四位黑色瘤患者治愈。同时,他们还在研发质子治疗肿瘤装置。(记者 梁现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