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竞争”还是“专业竞争”?——浙江新高考方案考验高校转型
新华网杭州9月19日新媒体专电 题:“学校竞争”还是“专业竞争”?--浙江新高考方案考验高校转型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余靖静
以专业发展水平而不是学校整体实力进行排名,已是国际通行惯例,而在中国,一直以来,高考采用“总分录取”模式,各高校的生源竞争集中于录取总分的高低,学生为求进名校,往往舍弃对专业的喜好。
浙江19日发布的新高考方案,采用“专业+学校”的录取模式。高校可以自主设定各专业录取的必要选考科目,同时把报考专业与选考科目的“匹配度”作为录取的前置条件,在两者匹配的前提下,按总分高低分专业录取。
教育界人士认为,录取模式的这一重大变化在增加高校招生自主权的同时,也有利于鼓励高校办出独具特色的、高水平的专业。
高校“鸡肋”专业将被淘汰?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徐小洲说,浙江的新高考方案把0至3门科目考试的选择权交给了高校,选考科目应该做到既有利于高校之间合理竞争,又利于专门人才培养需要。不同类型高校如何把握好这个尺度,善用选择权是个新难题。
杭州师范大学校长、教授杜卫说,新方案中志愿的填报时专业优先,同一专业高校间生源的竞争将成为所有高校要面临的挑战。
“现在各高校专业的雷同度是很高的,尤其是一些综合院校,比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在办,但水平确实参差不齐。今后一些没有比较优势半死不活的专业,将逐步被淘汰。”杜卫说,短时间内高校会很痛苦,但从长远看,这对于高校的专业和发展是有利的。这需要高校主动调整。
浙江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梅新林说,高校必须主动适应高考制度改革的内在要求,变挑战为机遇、化压力为动力,真正重视高校专业建设、努力提升办学质量。
高校的专业排名将“比肩”综合排名?
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校长、省功勋教师叶翠微认为,根据浙江高考新方案,高校将按专业分别录取,这在高校招生的“学校招牌”竞争上撕开了一道口子,高校教育的专业成就,会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若干年后,一般高校在某一专业上与“超级大学”一决高下的局面有望形成。高校的招生竞争,有望从表面的“学校竞争”客观地转向学科专业建设的内涵竞争,这是一种良性竞争,有利于高校学科建设的深层发展。可以预期,经过若干年的实践,大学的专业排名将与大学的综合排名同样重要。
丽水中学地处浙江西部欠发达地区,该校校长、高级教师戴一仁认为,浙江“专业+学校”的新录取模式,可以鼓励高校办出独具特色的、高水平的专业。届时会出现一些整体实力不是全国一流、但其中的某些专业却是全国一流的高校,从而吸引更多的高端学生报考这些优势专业,打破少数高校对优秀生源的垄断,同时可以打破省内少数优势高中对国内一流高中的垄断,为欠发达地区高中的优秀学子上一流高校提供更多的机遇。
恪守公平、公正的底线是时代对高校的新考验
徐小洲说,新高考赋予高校更多的招生自主权,也意味着高校必须面对新的潜在风险。自主招生录取有时依赖高度主观化评审,这对录取人员的资格、素质、能力、伦理操守等提出更高的要求。恪守公平、公正的底线是时代对高校的新考验。
他认为,学生自由选择学校提高了高校生源的不确定性。可以预见,我国新高考推行考生自主选择高校后,高校办学必然面临生源数量与质量的新挑战。(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