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秩芳华】强自主创新 育一流人才 产一流成果——核废物与环境安全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扎根国家核安全十五载
编者按:今年是西南科技大学建校70周年。岁月流转,70年春华秋实,抚今追昔,盛事如约。七十载铸就辉煌,风雨兼程,艰苦奋斗薪火相传;新时代共创未来,踔厉奋发,拼搏创新豪情满怀!
回首70年,眺望来时路,我们将认真梳理办学历程,总结办学经验,凝练办学精神,增强办学信心,汇聚办学力量,明确办学方向,传承发扬“艰苦奋斗,拼搏创新”的西南科大精神,向着西南科大百年梦,奋力开创新时代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网“七秩芳华”栏目将邀约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海内外校友和在校师生立足建校70年来的建设发展成就、重要历史事件、突出贡献人物和个人感悟感想,抒怀椽笔,乘兴挥毫,共襄盛举,擘画未来。
2007年,原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批准依托西南科技大学建设核废物与环境安全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实验室成为四川省属高校首个和唯一一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自成立以来,实验室秉持 “以核为核、学科交叉、协同创新”的建设思路,向着“紧跟学科前沿、熟悉工程实践、具有国际视野、服务国防军工”的目标奋斗,以“核废物”为中心,聚焦环境、生态和材料三个领域,围绕核废物的环境安全、放射性废物处理材料和核废物下的生物效应方向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技术转移转化,形成了“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体系。
2022年,是西南科大栉风沐雨70年,也是核废物与环境安全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砥砺歌行15载。15 年来,从获批建设到高分通过国防科工局评估,再到如今谋划提档升级,实验室立足国家核工业,在人才引育、创新研究、平台建设等方面踔厉奋发、追求卓越,取得了丰硕成果,实现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一定的行业影响力。
培育创新人才,践行立德树人使命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实验室始终坚持党管人才,深入贯彻“人才强国”战略,将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坚持“引进来、送出去、自主培养”战略,积极营造引才、聚才、育才、重才的良好氛围。实验室充分利用平台优势引才、聚才、育才,始终重视凝炼研究方向,凝聚科技队伍,建设一支水平高、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创新团队。目前打造了一支以董发勤教授、张永德教授领衔的220余名“专兼聘”人才队伍,建室以来新增国家千人、青年长江、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千人、四川省万人等人才称号20余人,曾拥有长江学者、杰青等荣誉称号获得者,先后获批“核废物环境下的生物效应”和“核应急环境安全智能感知与预警” 2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3个省级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实验室已成为学校一个核安全领域优秀科技人才聚集和培育的高地。
同时,实验室始终坚持将平台科研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研究成果积极支撑国防特色学科专业体系构建,反哺高端创新人才培养,一批学生成功推免至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双一流”高校深造,为核工业输送了一大批国防军工人才,近五年有700余人献身大漠戈壁,筑梦万里海疆,涌现了彭士禄核动力青年人才奖获得者赵峰、反应堆女操作手左严慈和刘怡等优秀校友。
承接重大项目,提升学术科研水平
实验室积极组织承担国家各级各类科研任务,尤其是国家重大(重点)科研任务,主动承担参与国家经济建设,特别是与西部地区、四川省和中国(绵阳)科技城的发展有紧密联系的应用型科技项目,积累科技成果。实验室成立以来承担以核能开发等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为代表的项目总经费4亿元,特别是“十三五” 承担科研项目300余项,总经费超2亿元,其中国防军工项目经费约1.4亿元,占70%。
实验室科研人员励精图治,勇于创新,追求卓越,在科技论文发表、科技奖励的取得、围绕核安全行业发展争取科研立项、攻克科研前沿课题、扎实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都为实验室学术科研水平提升注入了强大动力。实验室获得国家级及省部级科技奖项20余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董发勤教授主持项目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支持,在乏燃料后处理、核设施退役等领域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优势,承载国家重大任务能力显著加强;实验室共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865篇,其中,何毅教授团队在Nature子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近5年高水平文章逐渐增多,并陆续发表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出版学术著作26部,组织各级科技成果鉴定和评价20余项,申请发明专利110余项,授权80余项,在核工业的影响力显著提升;承办、协办、参加国内外各类学术会议和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作学术报告共计150余场,其中两院院士、国际专家和学者30余场……这每一个奖项的背后,都是一项项利国利民的科研成果;而每一项成果的背后,无不是西南科大人在实验室里长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奉献。
产出原创成果,彰显自主创新实力
实验室以获取原始性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增加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为目标,建设以来,持续创新,涌现出了一批原创成果。实验室在核废物与环境安全领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相应成果在核工业系统得到了广泛应用;自主研发可代替离子交换树脂的新型离子交换纤维,相关成果投入大规模生产;研发可剥离型及自脆型多功能材料应用于核动力院某废物坑混凝土表面去污,去污能力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自主开发高效放射性废气处理材料,开展水泥、玻璃、陶瓷固化技术研究,构建了多元模式集成缓冲材料评价体系,部分成果已得到应用;实验室突破了固体废物理化指标、比活度、材质类别快速在线测量和智能分拣的关键技术,已在国家多次大型核安保、多家核电站等得到应用;完成国内首例铀尾矿库废水处理技术小规模集成示范工程,实现了生物质吸附材料工业规模化制备与应用;实验室还完成了国内首例放射性污染修复全链条低成本快速减容及固定化示范工程,实现了高效减容和降低环境危害,相关成果成功示范应用……这些喜人的成绩,正是实验室科研实力的体现。
回顾实验室15年建设的风雨历程,展望未来传承跨越,实验室将基于国家国防需求,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科技自立自强的指示精神,立足中国(绵阳)科技城区域发展特色,携手多方战略科技力量,继续发扬“育人报国、创新超越”的精神理念,聚焦前沿、发挥优势、凸显特色,勇担时代重任,拼搏创新,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坚忍不拔的定力,向更高的目标艰苦奋斗、勠力同行,为全面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作出更大的贡献,为打造世界核领域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矢志奋斗。
(王丽明 编辑)(核废物与环境安全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