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一”活动伴我成长专题报道(一)——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班级分享会之“甜橙家宴”

24.05.2018  15:08

  编者按:2017年,我校明确提出了“三心四能五结合”的人才培养总目标,围绕该目标,通过环境的营造,使学生潜能浮出水面,个性得到张扬,为他们将来更有成效的生活奠定坚实基础。从2017级起,我校全面实施学生“十个一”教育养成活动,一学期以来,我们欣喜地看到各学院认真组织开展学生“十个一”教育养成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校党委学生工作部联合校党委宣传部对活动的典型案例进行宣传报道,从微观角度探查学生参与活动情况,从宏观角度俯瞰学院和班级在组织活动方面所取得的成效。

  搭建“家宴”平台,展现个性风采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2017级辅导员李峻杰说:“大多数读书人和教师都是理想主义者,天天读夫子书,想见夫子其人。我作为川师的一名教师,天天路过夫子像,总想着哪天可否把夫子的教导和自我的理想与‘空言’见之于行事。”

  “半年以来,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学院17级新生中有效推进学校‘十个一’教育养成活动。学校提出了相关的教育宗旨和理念,也在17级新生中营造了良好的推动氛围,有学院领导和老师们的大力支持,如何借此‘东风’,又契合我们学院新生的专业学习和生活实际而加以有效落实呢?作为一名辅导员、一名尚有教育情怀的专业课老师、一名深受师恩而成长的教师,在关注和引领同学们综合成长的同时,我又该做些什么?我能为同学们提供一个什么样的平台,让他们能在专业学习之外发挥特长、促进综合能力的提升呢?”

  “2017级的同学入校已半年有余,在专业课程学习外仍有很多空闲时间可以有效利用。为加深同学彼此之间的交流认识,充分展现其个性风采,丰富课余生活,同时注重专业素质的积累与兴趣爱好相结合,故决定在2017级各班举行一次大学生活分享会:请同学们在班级中分享一些属于自己独特的小故事、小经验、小确幸。分享内容和形式可以多样,或是读书感想,或是旅行记录,或是大学生活中的一个故事或者一段经历——旨在培养与锻炼同学们的自我表达能力,更好地认识自我、展现自我;同时加深同学之间的相互认识与了解,营造温馨和谐的班级氛围,建设自由活泼的班级文化。”

  聚焦“班宴”现场,倾听同学心声

  2018年4月19日、24日、27日,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2017级3班的同学们在课余时间先后进行了三场学习生活分享会。此前,同学们做了详细的活动策划方案,确定分享会主题和内容,邀请了转专业出去的同学回家,并考察了分享会场地,布置了现场、设计了精美的“班宴”海报等。

  四月,一个美好的季节。3班的分享会就在这杜鹃花盛开的校园里悄然的进行着……正是狮山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分享会上,有外地的同学介绍了自己的家乡和文化,表达了爱上了四川的生活及美食,也有本地同学回到家乡再次深度体验家乡的本土文化;有同学分享了自己寒假兼职打工的经历,有同学讲述了自己与家人和朋友相处的温暖瞬间,还有同学分享了半年以来在学校的生活点滴……

  来自贵州的布依族同学王昭瑜以视频的形式向大家介绍了自己家乡和民族,希望同学们能到自己的家乡贵州旅行,“一路黔行”,了解贵州民族和文化,感受“醉美贵州”。

  来自广东的林晓燕同学介绍了潮汕美食和风情民俗,言语之中充满了自豪,表示“虽然来到了四川,也慢慢习惯了四川的饮食文化,特别是爱上了四川的火锅,但还是很怀念家乡的美食”。

  来自南充的何薇同学讲述了寒假期间行走于阆中古城的见闻与感受,并向同学们倾情奉献了自己制作的阆中旅游指南。

  来自绵阳的刘依林同学谈到,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一则兼职招聘广告后,便鼓起勇气向店长自荐,开启了假期的打工之旅,自觉收获颇多。

  来自广元的张桂枝同学回忆了自己放假回家后第一天与父母彻夜长谈的场景,第一次给父亲买礼物——衬衫,或许这就是久别归家后对亲情的愈发依恋。

  来自凉山州的张大燕同学分享了“师恩难忘”,讲述了小学老师对她长久的鼓励和关怀,即使来到狮子山学习迷茫时,老师也能及时为她拨开迷雾,指明方向。

  在分享会上,同学们不仅相互倾听,也互相交流,感受颇多。

  张荣秦说:“同学们分享他们的点滴感受,也让我能参与他们的成长他们的改变。让我收获挺多的。”

  马瑞康说:“(大家的分享)让我们看到了很多以前彼此都不了解的闪光点。”

  温雨杨说:“大家讲他们的当地的文化,寒假的收获,家庭的美满,就挺有幸福感啊!当然我带了一点零食过来,边听边吃,我也挺有幸福感的!”

  转去文学院的龙宇同学事后感慨道:“虽然我转出去了,我依然想念这个家。看到班上的同学和老师感到十分开心,就像一个离家打拼的孩子漂泊多年回家见到老父母一样。感谢历旅,温暖我心!”

  此次“班宴”,同学们精心组织、积极参与,最终取得了良好效果。从分享策划到活动举行特色十足,表达出了属于自己班级独特的班风与班情;同学们的私人分享,不管从内容还是表达形式上也都各具个性化特点,展现出同学们独特的自我。

  可以说,此次活动不仅锻炼了同学们的综合能力,也留下了不少美好而独特的青春记忆。我们更欣喜地发现,作为历旅学院的一员,同学们不仅自觉地践行着学院“走向历史的深邃,迈向旅游的宽广”的宗旨与精神,还积极配合着学校“十个一”成长教育理念和育人方针的落实与施行,在学习与生活中不断充实自我,砥砺成长。

“人生中了不起的变化,就来自这种时刻”—来自“班宴”部分成员的特访报道

(一)拉姆和她的“五族共和”寝室

  记者采访了“家宴”里比较特别的一位同学——拉姆,从西藏山南来到四川成都,这个外表娇巧柔弱的女孩子,在“家宴”分享平台上,爆发了她蕴藏已久的潜能,展示了鲜为人知的一面。整个采访中,我们可以从拉姆的言语中听出三班每一位同学都想表达的对这个“家”的热爱。

  拉姆向大家介绍了藏族文化和历史,分享了自己读书的体会和听讲座的心得。从来没走上过讲台的她,在一次又一次的活动中,搜集素材,制作PPT,演练,陈述……这些都是在为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而蓄力积淀。

  拉姆的寝室也很特别,六个女孩子,来自五个不同的民族,藏族、苗族、布依族、回族、汉族,她们没有抛下不吃猪肉的回族姑娘,整个寝室一起拼菜一起吃鸡肉;没有抛下两个不会骑单车的女生,选择步行,结果走了整整一个上午。

   

  辅导员李峻杰表示:“我是特意将她们安排在一起,寓意‘五族共和’,就是希望她们能彼此认识,了解不同的民族与文化,学会尊重,做到有爱团结,培养多元文化意识。”

  如果说,拉姆的身上集中体现的是一种包容,那么在袁瑞岭身上,我们能看见最显著的特质就是:执着。

(二)袁瑞岭的“电影梦”

  虽然读的是历史学专业,但是袁瑞岭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电影梦”,寒假自己还筹拍了一部电影。

  班主任王小非说:“他要是不在家宴上说,我们还真没注意到他还有这方面的闪光点。”

  在“家宴”活动上,袁瑞岭给班上同学放了一个预告片,大家都没想到这个安静内敛的男同学,内心竟然会有这么大一片海洋,它的每一次怒涛,每一朵浪花,都被细腻地呈现在他的剧本中、镜头下、电影里。这项特别的爱好,让他在班级里大放异彩,甚至还有同学主动请缨充当他的男女演员。

  家的氛围,丰富的经历,渐渐构筑起一个更加立体的袁瑞岭,他在大家眼中,不再只是平面化的干净、腼腆、抖机灵的形象。

  家,应该是这样,能让大家和和美美,融为一体,但是也绝不会抹煞每一个人的特别之处。

  家,不仅仅是口头上的一个概念,更是行动上的体现,一次次家宴,一次次展示,一次次分享,都在无形中深化了“家”的概念。不管同学们是来自何方,都有一种家的温暖。

  据悉,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17级年级家宴还将于5月25日(周五)18:00在桃李园三楼举行,在那里,还有更多的同学分享和展示自己的闪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