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日报】产与学的“同频共振”——德阳扎实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综述
在学生毕业的头一年10月,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电梯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就全部签约了。前来招聘的电梯企业感到纳闷:“你们一届毕业生共有多少人?都去哪里了?”该校设备工程系主任戴安全回答,“每届2个班,大约100人,其中80%去了迅达(中国)电梯有限公司。”
早在2012年,该院电梯工程技术专业就与迅达开展合作,共建电梯实训基地。学院提供场地,迅达投入价值430万元的电梯设备,双方共建、共管、共享。这里既是学生实训基地,又是企业员工培训基地。3年多来,为学院和企业培训学生和员工5260余人次。从这个实验室走出的学生考取“电梯操作证”,过关率接近100%,毕业后带着双证直接上岗。
德阳是教育部批准的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近年来,我市以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为重点,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坚持发展需求驱动、多元共建联动、产教融合带动、优化环境推动,成为全国唯一的职业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示范市。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职业院校26所,其中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2所,国家示范性中职和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8所,在校生14万人,每年可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4万多名,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全市高技能人才达到5.37万人,占技能人才总数的33%。
学校引领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房子是一砖一瓦砌起来的,或是由钢筋水泥浇筑而成,这本是常识。未来,这样的常识或将被打破。因为随着技术的进步,房子将以零部件的形式在车间被生产出来,然后运到现场安装。据估算,到2025年,建筑行业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将达到50%。对建筑行业来说,这是一项重大挑战,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中建科技集团成都有限公司、成都建工工业化建筑有限公司是统筹规划和实施建筑工业化的先行者。两家公司成立的工业化生产平台分别于2015年、2016年建成,但建筑产业化人才严重缺乏。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从服务国家建筑产业化大局出发,调整部分班级学生的培养规格与内涵,主动对接行业、企业的变化,与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定向育人,包括编著教材、共建工业化实训基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等。
今年3月,第一批50名毕业生来到中建集团,投入建筑工业化生产线建设,解了企业燃眉之急。5月,他们解决了部品部件生产工艺、异形构件模板等技术难题,生产出第一批楼梯等建筑部品部件,为企业升级改造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建集团的案例,预示着传统校企合作模式的转折:学校不再扮演“等靠要”的角色,而是开始在产业转型升级中起到引领和推动作用。
市教育局副局长胡北说,通过人才培养,职业院校帮助企业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占得先机。被动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转变成学校对产业、企业的主动引领。
四川省商贸学校重点发展会计和电子商务专业,建成四川省农村电子商务研究所,为全省培养2000余名电子商务适用型人才,孵化农村电子商务企业40余家。该校电子商务专业2013级学生姜莱和他的团队创办了“懒猫北美购”淘宝店,月收入近2万元。来自凉山州盐源县的姜莱说,毕业后,他愿意回到家乡,通过电商模式推广家乡特产盐源苹果。
学生成为抢手“馍馍”职教才有生命力
产业结构调整到哪,学校办学就跟进到哪。
在中国二重8万吨大型模锻压机项目申报阶段,当时没有开设模锻专业的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了跟进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及时恢复了这个专业,订单培养45名模锻专业学生。项目建成投用后,该批学生全部成为试运行的首批操作员,并迅速成长为业务骨干。
产教深度融合在德阳职业教育中不是一句空话,各职业院校结合专业实际和区域产业实际,在总结订单式、工学交替、“2+1”顶岗实习等校企合作模式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各个职业学院通过“校中厂”的模式,把企业引进校园、产品引入实训、工程师引入课堂,同时又通过“厂中校”的模式,让教师进入车间、学生进入工段、教学进入现场,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三个对接”,在校企双赢的基础上实现了人才的高质量培养。依托职业学校开展招商引资,罗江县仅有24万人口,职业院校在校生就有近2万人,是普通高中的4倍,发达的职业教育方便了企业用工,吸引了一批台资企业,带动了罗江县经济的快速发展。四川省信息通信学校成为邮政系统物流、银行从业人员培训中心,德阳安装技师学院成为国机集团和区域工业安装、建筑安装企业的培训中心,年培训均在3000人次以上……与企业生产、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鲜活案例在德阳的职业院校内不胜枚举。
目前,区域内所有高职学院、中职学校主干专业均建成生产性实训基地,部分实训基地成为引领产业发展的标杆,在实现高质量培养人才的同时,有力支撑了产业发展。
为转型升级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传统优势行业发展动力不足,转型升级压力巨大;新兴和高端成长型产业不断发展,新的增长动力逐步孕育。对企业来说,这是重大挑战;对职业院校来说,这是有所作为的大好机遇。
胡北认为,高职院校必须紧贴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转型需要,进而成为行业和地方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与国家重大项目实施同步进行,甚至抢先一步,为国家大型工程项目实施提供人才支撑,这样才有生命力。然而专业设置赶不上企业需求变化,这是很多职业院校的困惑。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李登万说,学校确保“精确指导”的关键机构是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会由全国各大企业的数百名高管组成,每年对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学校始终坚持“产业结构调整到哪里,学校的办学就跟进到哪里;重装企业需要什么样的高技能人才,学校就提供什么样的人才支撑”。这个理念已经融入到学校发展的血脉,学校与装备制造业唇齿相依,形成了牢固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目前,德阳职业教育坚持依托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为产业。职教发展的每一步,都紧扣地方和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保证国家装备制造业在转型升级发展中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据统计,德阳市职业院校共设置237个专业,面向先进制造业的专业占全市专业数的近30%;加工制造类专业60%以上的毕业生输送到重装企业及其配套的中小企业,支撑了产业发展。职业教育为德阳经济进入转型发展快车道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2015年11月,德阳被授予全国首个职业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