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感动37:与学生共享求知的愉悦

13.05.2014  18:32

  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校园里,我们每时每刻都能发现感动我们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也许很平凡、很普通,但这些鲜活的事例展现着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风貌和道德风尚。“身边的感动”系列报道第37期,我们介绍 第四届“四川师大园丁奖”获得者,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谭玲   ——编者

  从教  6  年,从一个高校新教师成长为具有优秀教学经验和教育理念的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无论是科研还是教学,都以认真严谨的态度勤勉耕耘,这就是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老师谭玲。去年,她获得了第四届“四川师大现代园丁奖”的荣誉。

  谭老师科研成果丰硕,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1  项、校级重点培育项目  1  项、校级重点项目  1项、四川省教育厅青年项目  1  项、四川省教育厅一般项目  1  项、校级教改项目  1  项,主研广电总局项目  1项、教育部项目  1  项。获得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1  次(独立获奖)、三等奖  1  次,四川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次(独立获奖)、四川师范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1  次。出版个人学术专著  2  部;主编学术专著  1部;参编学术专著  2  部;参编教材  1部。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3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  10余篇。

  谭老师深知,作为一名高校一线教师,还必须将科研成果与教学相结合,与学生共享求知的愉悦,与学生共同成长。

  6  年来,虽然家离学校较远,但即使在怀孕、哺乳期间也从未发生任何教学事故,常常提前  5  至  10  分钟到达教室做教学准备,比许多学生都早。谭老师所教授的课程主要是新闻与新媒体方面,特别新媒体专业,由于涉及领域较新,现成成熟的教材很少、甚至没有,因此,许多时候谭老师需要查阅大量理论、产业方面的最新资料,还有案例分析,工作量相比许多学科要大很多。

  新传学院的专业兼具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教学的内在要求。在课上,谭老师很重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在  《新闻编辑学》  的课堂上,讲到编辑的策划功能时,她就组织学生结合当下国际、校园内外的情况讨论“如果我是编辑,可以策划什么选题”这样的开放性命题,而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的课上,也提出了“鲁迅对  于我们今天有无意义”这样的论题给予学生发散思考的空间。相对于本科的教学,研究生的  课堂就更凸显自主学习的氛围,在《新媒体专题研究》等课上,谭老师总会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自选题目作专题报告,让学生通过查资料、做PPT、讲解等提升对专业领域的研究能力。

  她认为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教改建设一直是她所重视的。《中国现当代文学》  是谭老师相对固定的一门课程,针对新传学院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实际情况,她展开了对该专业“专题化”的教学研究,并在  2012年  6月成功申报了校级教改项目,目前仍在研。致力于学科建设的她也作为骨干积极参与申报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戏剧与影视一级学科硕士点、省教育厅新媒体研究基地的工作。独立承担了申报校级新媒体研究所的工作,负责了新传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科学硕士培养方案、专业硕士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改工作。尽管在这其中时间紧、任务重,付出了许多艰辛,但当看到学院的学科建设日益成熟、学院逐渐发展壮大时,她由衷地觉得自豪。

  谭老师很欣赏好学深思的学生,非常重视对学生学术能力的培养,对于喜欢钻研学术或立志考研的学生,她都会主动为他们提供咨询、指导。时常会与所带的硕士生聚头,关心学习进度、交流近况等。谈到这几年教学的体会,谭老师的想法很朴实,她说:“学生抱着求知的欲望、花费不菲的学费来到学校,必须对得起他们,不能做一个敷衍的老师。而且我特别喜欢站在讲台上的感觉,把知识与思想与大家分享是一件非常愉悦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