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不走"的社会组织 让公益力量在灾区"落地生根"
(记者吴晓颖、杨迪)“这道题算错了,再想想该怎么做。”“你们几个做完作业再玩电脑。”16日下午4点半,走进四川芦山地震灾区宝兴县大溪乡烟溪口村“爱之家”儿童关爱中心,两名年轻社工正在辅导20多名孩子做作业。室内摆放着桌椅,画笔、课外书、跳棋、鼓号、电脑等游乐设备一应俱全,墙壁四周挂着孩子们的画作。
烟溪口村“爱之家”儿童关爱中心,是成都市义工联合会在芦山灾区建立的5个儿童关爱中心之一。成立一年多来,这个不足30平方米的小屋,成了村里孩子们最爱来的地方。
灾后重建中,雅安市以群团组织社会服务中心为平台,通过建立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外地组织陪伴式孵化、政府购买服务三种方式,支持、培育永远“不走”的本土社会组织,促使公益服务在基层灾区“落地生根”。
记者了解到,芦山地震发生后,全国700多家社会组织先后来到灾区开展各类服务,成为应急抢险和灾后重建中的一支有生力量。
两年过去,不少外来社会组织在项目结束后已从灾区撤离,但灾区长远发展,离不开长期持续的专业社工服务,社会组织本土化需求迫切。
“外来社会组织具有流动性、短期性,还需要培养一批本地社会组织,留下一支‘不走的队伍’参与地方社会治理。”雅安市委常委、组织部长赖荣说。
由于地处中国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雅安市存在本土社会组织专业性弱、社工人才缺乏、社工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整体社会服务能力有限等问题。该如何培育壮大本土社会力量,提升社会管理服务水平?
共青团雅安市委副书记余天威告诉记者,两年来,雅安市探索建立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外地组织陪伴式孵化、政府购买服务等一系列支持政策,一些本土社会组织已悄然生根、发芽。
“一天公益”是宝兴县震后成立的首家草根NGO组织,8名工作人员中5名是宝兴本地人。组织负责人徐淑告诉记者,自2014年成立以来,在很多方面获得了政府的帮助扶持。
“办公场地是灵关镇政府提供的,可免费使用两年。去年,还从宝兴县群团组织社会服务中心争取到2个项目,共4万元经费。有了这笔经费,维持了机构的正常运转。”徐淑告诉记者。
余天威说,在服务本土社会组织的同时,还通过聘请高校专家学者、公益组织专业社工人才定期开展培训,委托四川农业大学培养社工人才等方式,推动本土化社会组织和社工人才的迅速成长。
成都市义工联合会负责人苏世杰表示,雅安鼓励外来社会组织吸纳本地志愿者参与服务,儿童关爱中心的社工几乎全是雅安本地人。他认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本土社工可以长期留下来推广服务项目,“这是一个可持续发展模式”,“培育不走的公益力量是工作目标之一”。
3年重建任务完成后,像宝兴县“一天公益”等一批本土“草根”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将扎根灾区,长期服务于当地群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