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
西昌市西乡乡柏枝树小学的孩子们快乐合影。
甘孜州丹巴中学的“云”端课堂。
遂宁市安居区一学校学生的大课间活动。
前些年,凉山州金阳县天地坝镇包谷山村村支书石一牛日有个心愿:希望能在村里办个幼教点。为这事,他三番五次跟金阳县教育局协商,甚至愿意将村支部活动室改作办学场所。可由于缺师资和设施设备,他的愿望一直没能实现。
可眼下,作为全县 “一村一幼”幼教点之一,包谷山村的50多名彝族孩子,走进了由村支部活动室改成的幼教点,学习知识、快乐成长。
石一牛日的梦想变成现实,是我省教育扶贫的一个缩影。2016年,省教育厅围绕办“更好的教育”,以补短板、保基本、促均衡为重点,教育改革向着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发力,一幅学有所教的发展蓝图正徐徐展开。
努力保障每一个孩子受教育的机会
——追求公平,激发走出蒙昧的原动力
“过去只有城里的孩子才能上幼儿园,乡下的孩子想都不敢想,直到六七岁上小学时,还大字不识一个。”在甘洛县石海乡则俄村“一村一幼”教学点,一位接送孩子的家长非常感慨,“现在,村上有了幼儿园,娃娃们享受的学前教育不比城里孩子差,念书才是娃娃们最好的路。”
大小凉山彝区是我省扶贫开发攻坚的重要战场。2016年,省财政投入21000万元,实施“大小凉山彝区教育扶贫提升工程”,省级财政投入12412.8万元双语辅导员劳务报酬补助资金,支持大小凉山彝区实施“一村一幼”计划,开办幼教点2527个,选聘学前教育辅导员6213名,招收幼儿9.44万名。
如今,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上学越来越幸福。2016年春季学期起,我省民族自治地区51个县全部实现15年免费教育,学前教育“一村一幼”计划实施,保教费减免;义务教育全部免除学杂费、教科书费、作业本费,困难寄宿学生享受生活补助,营养午餐全面实施;普通高中免学费和教科书费,困难学生享受生活补助;中职学生全部免学费,困难学生享受生活补助……
一年来,我省教育扶贫工作打出一系列“组合拳”,编织教育公平的保障网
坚持“补短板(指教育薄弱环节,如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学前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兜网底(指聚焦建档立卡困难群体家庭,保障每一个孩子都有学上),扶持到校、资助到生”,全面改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增强脱贫攻坚内生动力。
一长串“硬数字”足以管窥“打一场薄弱改造攻坚战”的决心和胆气: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改薄”计划,累计投入资金150.65亿元;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407所,购买普惠性学前教育学位19.2万个,接收进城务工农民工随迁幼儿11万人入园;全面实施民族自治地区15年免费教育,惠及学生140余万名;全面免除51个民族自治县(市)公办幼儿园3年保教费,减免16个民族待遇县(市、区)19.46万名、其他非少数民族地区家庭经济困难27.21万名在园幼儿保教费……
“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保障每一个孩子受教育的机会”这是我省教育扶贫工作的庄严承诺。越来越多人的命运,随着一项项政策的落实,与国家和民族紧密相连。
教育的起点是公平。从“基本投入的公平”到更加“优质和均衡”,我省教育扶贫在追求公平的过程中,见证了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见证了人民群众对教育观念的转变,他们从教育中找到了走出贫困、摆脱蒙昧的不竭动力。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归根结底要靠教育
——提质增效,把住发展“生命线”
讲台上的本校老师“不见了”,电子白板上播放的视频里,老师神采飞扬。这是康定中学“石室祥云”网班中的场景,视频中授课的是成都石室中学的英语老师。虽然隔着大屏幕,但通过信息化技术,两个相隔几百公里的课堂紧紧连在了一起。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影响,长久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处于我省教育发展的“瓶底”。“甘孜州目前已经实现了小学植入式、初中录播式、高中直播式远程网络教学全覆盖,网班学生达到29984人。”甘孜州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用好信息化,促进了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向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传播,帮助越来越多的教师成长为教学名师,越来越多的学生圆了大学梦。
截至2016年,我省“三通两平台”建设和农村远程教育取得突破进展。开通“学校空间”达3939所,2.6万个教学班实现了“资源推送到班”,93.9万名师生完成了网络学习空间注册。信息化已成为薄弱地区教育发展“提质增效”的重要载体。
质量,是教育发展的生命线。目前,我省正站在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的飞跃关口,我省以教育质量提升为抓手,不断夯实均衡发展之基。更为显著的特征是,提质增效,不仅仅是某地某校的“独角戏”,而已形成了全省“一盘棋”的系统性构筑。横向来看,偏远少数民族地区通过信息化实现与内地的“同位发展”;纵向来看,通过选优配强师资队伍,使得全省教育质量提升举措深入推进。
“我们乡村教师待遇好了,生活有奔头,工作有劲头!”说起教师的待遇,马尔康市梭磨小学体育老师呷西滚的喜悦溢于言表。每周五学生放学后,呷西滚都会开着新买的小汽车返回市区的家,星期天又开车回到学校,这样的生活成为梭磨小学不少老师的常态。
“如今,大家都羡慕乡村教师呢!”呷西滚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他到学校工作已有4年,算上基本工资、绩效、乡村教师补贴、高原地区补贴,每个月能拿到近5000元。国家支持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支持乡村教育的政策导向,在我省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生动体现。
没有好教师,就没有好教育。2016年,我省全年招收省级免费师范生3000名,招聘“特岗计划”3548人,签约免费师范毕业生1269人。培训中小学校长教师2780人,中职学校校长教师1570人,乡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14万余人。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驱动了我省教育扶贫的“主引擎”。
倾听人民心声,回应群众期待
——阔斧改革,向“深水区”全力推进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步入“深水区”,对于我省教育发展来说,更为现实的问题是,立竿见影的单项改革已基本完成,剩下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2016年,是“啃硬骨头”的一年。
——2016年完成了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三批项目的整合,将着力点聚集到区域教育综合改革、本科院校整体转型发展等问题突出、群众关心的20项改革类别中。截至目前,全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总共为20个大项,参与单位达90余个。
——全省75所公办高校选派121名驻村干部全面参与全省“四大片区”88个贫困县对口帮扶工作,结合学校特色学科和技术优势,帮助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制定脱贫方案;积极争取项目资金,解决当地群众实际困难。
——贫困地区中职教育得到长足发展。全年投入5123万元,支持贫困地区中职学校加强基础设施和教学设施建设。优化调整“9+3”招生方案,招录藏、彝区学生近1万人;通过多种方式,实现“9+3”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8.93%。
——建立起从学前到高等教育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减免74万名在园幼儿保教费,为789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和作业本;免除81万名中职学生学费。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惠及学生353.99万人;对2016年秋季新入学的贫困本专科生补助4000元学费、生活费直到毕业。
……
时代的拷问接踵而至——城镇化进程持续加快,教育人口出现空前迁徙流动,新的需求不断显现;教育供给结构有待优化,职业教育吸引力还不够强,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亟待提高,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还不完善;新技术对传统教学方式带来了多方位的冲击……
为此,我省坚持方向精准、区域精准、对象精准、内容精准、方式精准、考评精准、保障精准的“七精准”,确立“治愚、扶志、扶智”“一治两扶”方式,进一步明确教育扶贫的措施和途径。从制约教育发展的机制体制障碍“破冰”,到向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发力”,再到重要领域创新举措的次第展开,我省教育扶贫工作正在书写一份精彩的答卷。
(鲁磊 刘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