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定“穷根”不松劲 凉山彝区苦干实干换新貌

08.08.2016  14:37

  西昌开元乡彝家新村的水泥路通村通组。

  快乐的孩子们在设施齐备的珠海新村里玩耍。

  环境优美的彝家新村在凉山大地随处可见。

  编者按

 

  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省委各项部署落到实处,不仅需要各级党员干部全力以赴、埋头苦干,也需要基层群众自力更生、攻坚克难。

  行走在凉山的村村寨寨,彝乡新气象处处可见:不断改善的交通道路、持续提升的公共配套、激情澎湃的创业群众……近日,本报记者深入基层,走近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致富带头人、学成归来的技术人员,探访正改天换地的彝乡新村、全域推进的产业一线,聚焦他们的脱贫思路,记录他们的脱贫行动。

  关键词

  今年凉山16.48万人将脱贫

  脱贫攻坚年内凉山州将减贫778个村、脱贫16.48万人。明年起主要精力投向11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确保2018年普格、雷波、甘洛、越西、喜德、盐源、木里7县基本消除绝对贫困、进入巩固阶段,2019年集中力量啃下布拖、昭觉、金阳、美姑4县脱贫摘帽“硬骨头”。

  医疗卫生今年凉山州提出要为农村贫困户做好“五件实事”,其中包括精准建立贫困人口健康台账,定期组织免费健康体检,摸准查清贫困人口患病情况,分类建立健康档案和基础台账,对体检排查发现的传染性疾病等贫困患者,全部实行分类管理、分类救助。

  教育扶智凉山州将在今年秋季,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培训,扩大彝区、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支持无法继续升学的贫困家庭子女接受现代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创业本领。

  产业致富凉山州在发挥放大比较优势中选准增收富民产业发展重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核桃、果蔬、畜禽、道地中药材等特色生态产业,确保有条件的贫困农户掌握1至2项实用技术、至少参与1项种植养殖增收项目。

  一个人的奋斗感言

  我们建好了新村,修好了住房,更要不等不靠发展生产。

  大棚蔬菜带来“花开富贵

  凉山州普格县普基镇红军树村,蓝天白云下,一幢幢整洁、气派的三层小楼掩映在绿树花丛中。

  8月1日,记者来到红军树村村民朱尤顺的家,他妻子正在精心绣制一幅名为“花开富贵”的钻石绣,准备挂在客厅墙上。“我们建好了新村,修好了住房,我们更是要不等不靠发展生产。”朱尤顺说,以后的生活就像花一样,会越过越富贵。

  如何不等不靠?朱尤顺做的是发展大棚种植蔬菜。

  2009年以前,红军树村大多数年轻村民主要靠外出务工养家糊口,朱尤顺夫妻也不例外。但在外打工,夫妻俩基本都是在建筑工地做体力活,每天累不说,总在外漂泊,难以照顾家中父母和儿女。

  2009年,红军树村在建设新农村的同时,在新村村尾新规划了60亩菜地。为鼓励村民发展蔬菜,政府给出扶持政策:村民搭建1亩大棚,政府补贴1万元。朱尤顺夫妻立即在自家的3亩地里搭起了蔬菜大棚。

  从朱尤顺家到他的蔬菜地,只需沿着一条沟渠走上不到5分钟。“这几天基本只有黄瓜了。”朱尤顺说。走进大棚,一阵热浪袭来,大棚里的黄瓜长短不一,可以上市的有10多厘米长。扯下一根黄瓜,朱尤顺递给记者说,“放心吃,都是用的自家的农家肥。

  当天上午,朱尤顺卖了100斤黄瓜,每斤1元。由于品质好,他的黄瓜不愁销路,总是有人打电话预订。他采摘完,立即用摩托车送到县城去。

  再过一个半月,大棚里的黄瓜就要卖完了,朱尤顺计划着在地里种上番茄。

  与在工地上做体力活相比,种菜轻松多了。朱尤顺说,只要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和经验,平时的管理很轻松。

  朱尤顺现在共有6个大棚,总面积3亩。在他看来,大棚蔬菜的种植特点就是可以进行四季生产,主要是能抢早、赶行情。每年12月左右,大棚里就是种一些小菜,赶在过年前上市,都能卖不少钱。实行错季生产,收入还是不低。依靠发展大棚蔬菜,他家每年至少有三四万元的纯收入。

  一群人的努力感言

  “富口袋”不如“富脑袋”,“富脑袋”的关键是发挥受惠者的主观能动性。

  取回“真经”用智力脱贫

  8月暑假,盐源县泸沽湖小学校长李光华很忙:打造学生读书教室、准备教学改革教案。

  李光华累并快乐着。快乐,是因为最近他在教书育人上吸收了新观念。今年5月,他被派往珠海市香州区实验小学跟岗培训一个月,学习学校管理。

  “老师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校级领导科学的管理理念,给我打开了一扇素质拓展的窗户。”李光华说,回来后,他想把这些收获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准备开学就尝试一下分享式教学,在课堂上发挥孩子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从2014年起,凉山州先后组织85名中小学校长、57名教研员赴沿海发达地区小学学校挂职培训。李光华就是其中一位受益者。

  扶贫先扶智。“要把取到的‘真经’带回来,用于工作中发展中。” 凉山州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深知,挂职要有心得、培训要有总结、工作中要有体现。

  攀钢西昌医院医生朱艳霞是去年凉山州派往珠海挂职进修的数十名医生之一。朱艳霞非常珍惜这次机会,在珠海市妇幼保健院,她曾连续三天两夜没离开过科室,“值班时在科室忙,下班后就看专家做手术。”进修半年后回来,她感觉自己从规范诊疗意识到手术技能操作都上了个台阶。由于进修人员技术能力提升,以前该院妇产科很少开展微创妇科手术,今年4个月就做了10例。

  来自珠海的医疗专家也在当地医院倾力“传帮带”。尽管消化科帮扶专家梁光春已回珠海,攀钢西昌医院还专门派医生“”到珠海,跟随梁医生继续深造,把消化内科打造成品牌专科。

  “‘富口袋’不如‘富脑袋’,‘富脑袋’关键是发挥受惠者的主观能动性。”凉山州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王永贵说,我们一方面从制度机制上确保受援方“取真经”;另一方面,接受智力帮扶的凉山干部和文教卫生技术人员就像海绵吸水,他们将学到的新知识、新理念释放到工作中,成为推动凉山发展的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