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曾遗忘的承诺与没有耐心的时代
3年前,正在上大学的许涛为帮父亲治疗白血病,通过微博求助,收到50多万元捐款,承诺工作后如数归还。去年,父亲去世了。今年,他开始寻找捐款人,归还捐款并付上利息,已还款1万元。许涛说,是大家的帮助才让父亲多撑了两年,自己只想静静履行承诺。
现在的年轻人喜欢调侃,比如说“我想静静”,别人就会说“静静是谁”,可我相信读完这则新闻后,没有人会去调侃“静静”这个词语,反而会被它传达的深深韵味所触动,一个年轻人慢慢还恩的坚持与从容,责任与担当,就蕴含在这两字中间。
我们谈感恩,多数时候用的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比起“涌泉”的凶猛澎湃,我倒觉得细水长流式的回报,更有感恩的味道。那些帮许涛“延续父亲生命”的好心人,都是心甘情愿为之,并不会对许涛有回报之期许。可在同龄人为房子车子票子儿子纠结不已时,许涛心里想的却是一定要回报好心人,他能力或许有限,但那份长年累月的坚持,倍感珍贵。
如今社会,常被人描述为浮躁市侩、没有耐心。作为社会中坚的青年人,更是被吐槽得“体无完肤”——没有追求,迷恋成功学,一切向钱看,挖空心思欲求一夜暴富或名利双收;道德滑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自私自利丢却公德之心;心理失衡,常做有损他人、有损社会、招人怨恨之事;生活无序,晨昏颠倒三餐紊乱,各种“现代病”找上门来。
听上去,这可真是欲求无度、耐心全无的一代。可实际上,在年轻人身上聚焦担忧与鞭策,是每一个时代都曾有过的“旋律”,这种对整整一代人的忧虑,在70后、80后、90后身上都出现过,所以哪怕现在有人对00后忧心忡忡,也属再正常不过的事。
必须承认的是,现时社会环境嘈杂,各种思想、言论、评价萦绕耳畔,经济飞奔、社会转型背景下,物质分配加速,社会分层加剧,生于斯长于斯的青年人,耳濡目染,身上确有几分浮躁。可问题是,面对纷繁的社会背景,我们是个个武装自己,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助长社会急功近利的氛围,还是身体力行,哪怕被人指责为傻子、不成熟,也要叩问道德与良知,拾起公民素养与社会公德?
答案当然是后一个。作为社会中坚与发展主力,作为明日中国与未来社会之希望,青年人理应有责任、有担当、有骨气,就像一位学者说的那样: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
每一个青年人,都是定义这个时代、这个社会、这个国家的注脚。如果这个时代没有耐心,那就需要有耐心的青年人一起坚守,让时代变得有耐心;如果这个社会丢弃公德,那就需要有公德的青年人一同号召,让社会重拾公德心;如果这个国家遭遇正义危机,那就需要有正义感的青年人一同唤醒,让国家处处盛开正义之花。
社会更需要这样的青年人,他不是一味适应,而是努力坚守,不是满嘴功利,而是一心仁义,不是盲从大流,而是独辟蹊径。
我们无法估算,像许涛这样有担当的青年人,在社会上还有多少。但可以肯定的是,像他那样给你我带来感动的青年人,每天都在身边出现:他或许只是扶着老奶奶过了马路,或许只是在大冷天给乞讨者送去热汤,或许只是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了身边的孕妇……
习近平寄语这一代青年时说,“见微知著,以小见大”。青年人应该有理想,有抱负,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妨从小事做起,培养自己的担当感与责任意识,哪怕只是静静兑现一个不曾遗忘的承诺。
(唐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