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症状不再公布,真实感染情况如何监测?
2022年12月14日上午,中国疾控中心发布消息称,从即日起不再公布无症状感染者数据。专家指出,这是无症状感染者“去病化”的第一步,即无症状感染者更多要依靠自我管理,无需去医院治疗,这也意味着,防疫政策此后开始真正转向专注重症。
今天下午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称,当前,疫情防控的工作目标是保健康、防重症。
国家卫健委自2020年1月28日起将新冠无症状感染者纳入防控管理,此后开始每日播报新增无症状感染者数字,与确诊病例并列报告。自奥密克戎开始传播以来,由于感染者多数为无症状,各地和全国每日新增数据中,无症状病例数要远远大于确诊者数字。此前早有专家建议,为了让公众避免恐慌并对新冠病毒建立正确的认知,卫健委无须每日单独公布无症状患者数字。
《中国新闻周刊》发现,在最新公布的12月13日全国疫情数据中,只有新增确诊、死亡、疑似病例、治愈出院和重症患者等数字,其中,本土新增确诊为2249例。国内最后一次公布的单日新增无症状感染者数字停留在12月12日:5364例,包含本土和输入感染者。
专家指出,不再统计无症状后,并不意味着不再对新冠病毒的传播情况进行监测。随着全员核酸的取消和居家抗原自测的推广,部分医疗机构出现挤兑,近期全国核酸筛查人数总量明显下降。下一步对新冠病毒社区传播情况的常态化监测就显得更为关键。
“阳性检出率是很好用、也很敏感的指标”
今天,中国疾控中心应急中心主任李群解读称,当前,新冠肺炎核酸检测实行“愿检尽检”为主的策略,许多无症状感染者不再参加核酸检测,也无需去医疗机构就诊,难以准确掌握无症状感染者的实际数量,从12月14日起不再公布无症状感染者数据。无症状感染者继续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指导居家健康监测,给予相应服务。
不再公布无症状感染者数字之后,如何适应新形势,开展疫情常态化监测工作?
12月14日,李群称,未来将依托全国流感样病例监测系统,开展哨点监测等多种形式的监测,加强养老机构、精神病院、福利机构、学校、医疗卫生机构等重点机构聚集性疫情的监测和报告。“也就是说,用以前监测流感的同一套系统来监测新冠病毒。”一位不愿具名的公卫专家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他解释说,中国早就建立起完整的流感监测系统,这套系统相对成熟,也有固定的队伍,主要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定期在人群中抽样,通过阳性检出率评估某个区域的病毒传播情况;二是在医院、学校、养老院等场所建立哨点,对重点人群内的疫情规模及时研判。
这方面,香港的经验也值得借鉴。
香港在调整防疫政策过程中,重点参考的一个数据就是全人群样本的阳性检出率。香港大学公卫学院今年2月推出了“众志成城疫情监测计划”,从香港18个行政区重随机取10000人分成7组每天进行抗原检测,以此计算出每日新冠流行率,即阳性检出率。港大公卫学院数据显示,香港近三个月疫情总体平稳,9月23日阳性检出率为2.92%,10月23日为0.81%,11月11日为0.39%,12月7日为2.34%。
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病毒学专家金冬雁对《中国新闻周刊》指出,这说明香港9月底实行“0+3”以来,虽然输入个案增多,但社区中受新冠病毒感染的总人数基本平稳。近期感染人数略有抬升,可能和香港第五波疫情海啸期间人体内的抗体近期开始衰减有关,因此香港正加紧给老年人接种二价疫苗。但只要阳性检出率能维持在2%上下,即香港750万人口中,约有15万人感染,这就意味着只有小范围的社区传播,总体疫情形势可控,这也是香港具备条件把边境进一步放开的重要原因。
就在12月13日,香港宣布将“0+3”的3天也取消,即海外入境人士不再有3天“黄码”限制,相当于实施“0+0”。香港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在解读政策调整时援引了阳性检出率数字。他说,近一个月来,入境人士感染新冠的比例约为3.8%,其中大部分是通过入境时的机场核酸发现的,每1000人中只有16人在入境后三天发现感染,“该比例已经低于社区的检测阳性率2.5%。”
金冬雁解释,阳性检出率之所以重要,因为这是判断疫情形势的重要指标,也是决定相关防疫政策是否应及时收放的科学依据之一。以香港为例,经过第五波疫情后,香港社会基本形成群体免疫,但如果阳性检出率超过2.5%,就要考虑适当增加一些公卫措施如保持社交距离、餐馆限流等。“全民不测核酸后,我们必须要清楚大概有多少人已经感染,否则,当疫情海啸已经形成时,我们还不清楚。整个社会,尤其是医疗系统就会面临很被动的局面,首当其冲受影响的就是高危老年人。”
前述公卫专家建议,在社会面测阳性检出率时,要尽可能覆盖不同人群,尤其是高危的、容易感染的人群,每类人群的抽样方法要相对固定。另外,新冠比流感传播的更快,因此抽样的频次要更高一些,具体抽样方案要结合疫情变化相应调整,并且一定要定期向社会公布抽样数据。
“阳性检出率是一个很好用、也很敏感的指标,社会面监测时有助于判断总体疫情的走势,如果检出率在不断上升,就说明社会面的感染在恶化,如果检出率下降,可能代表疫情开始出现拐点。”他说。
多位专家建议,应以阳性检出率为核心指标,从国家层面划出一条防疫预警线,当检出率超过某个特定数值时,就应在社会面采取一些压峰措施,暂时控制一下社会流动,或准备重开部分方舱,医院也要增加ICU备用床位、药物储备等。“公卫措施必须根据数据科学合理地动态调整,不应一下子全部放开,现在社会面感染人数激增,但很多措施还放得过开,这是不合适的。”前述公卫专家说。“最关键的是,必须要及时告知公众疫情传播的真实情况,形势到底是向好还是向坏,以便人们可以自己采取更多预防措施保护家人。”
需要监测反映医疗资源能力的指标
专家提醒,对新冠疫情的监测而言,样本抽取和哨点监测只是辅助手段,对真实感染情况的了解要和医疗系统的实时资源相互结合。也就是说,必须清楚监测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了解当下的疫情已发展到什么程度,是为了防止引发医疗挤兑。每天有多少重症和死亡,各医院住院床位、ICU床位还剩多少,重症能力何时将突破极限,这些数字都比每日新增确诊数字要重要得多。”金冬雁解释。
在他看来,中国当下每日疫情通报确诊、疑似、出院人数等意义有限,更应对外公布的两个关键指标是:新冠住院人数和ICU床位使用率。“这是两个反映医疗资源能力的最重要指标。一般而言,如果ICU床位的占用率已经达到了60~70%,就必须要发出警告了。”
新加坡近一个月分年龄层新冠住院患者数据。图片来源:新加坡卫生部网站新加坡卫生部目前已不再单独发布每日新增确诊数字,而是定期发布疫情周报,除每日确诊数字外,会公布七天平均确诊数字。更重要的是,还会公布每日新冠住院人数、普通病房中需要吸氧人数、ICU患者人数和死亡数,每类数据都会发布分年龄组数字。在需要格外关注的60岁以上老年人群体,会额外发布每10万人的七天平均ICU患者数和死亡数字,而且分别公布不同年龄人群疫苗接种的对应数据。另外,对新冠ICU使用率,还会同时发布周环比变化图,以更精准地反应重症资源的使用趋势。
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全球卫生高级研究员黄严忠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中国可以借鉴新加坡做法,先把日报改成周报,既有利于减轻恐慌,也可以更好地展示总体传播趋势。
美国新冠社区传播水平监控指标。图片来源:美国cdc网站与新加坡类似,美国也以周为单位统计新冠住院率的七天平均值,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拥有一个囊括了14个州250多家医院的住院数据监测网络,该网络提供的新冠住院信息不仅包括具体住院数字,还涉及到年龄组、性别、种族和潜在健康状况等多类临床数据。
CDC疫情监测的最强大工具,是一套用以评估新冠社区传播水平的指标体系,包括三个指标。首先以社区过去七天内每10万人的新增确诊数字作为基线,如果大于200,再看另外两个指标:七天每10万人中新增新冠入院人数和床位使用率。新增确诊数字主要来自医疗机构上报的核酸阳性病例和居民通过抗原申报系统上传的自测阳性数据。这一套指标体系是建立在人群免疫力提高和奥密克戎致病性降低的前提下,今年8月,CDC更新了这一套指标。
依据指标体系,如果新增住院人数大于10人,或床位使用率大于10%,则判定该社区的传播水平为高级,否则为中级。如果新增确诊数字小于200,且住院人数、床位使用率都在10或10%以下,则为低级。CDC对每种风险等级都给出了对应的公卫措施建议,比如建议在高传播水平的社区,个人应在公共场所佩戴口罩,有基础病或免疫功能缺失的人群应避免在公共场所进行不必要的活动,社区根据本地情况可制定专门的快速抗原检测计划,当地医院要考虑是否提高备用医疗资源储备等。
CDC网站指出,每10万人中的新增住院人数反映了社区内有严重新冠症状的病例数量,床位使用率是代表当地医疗系统使用情况和剩余容量的指标。这两个指标共同反应出当地医疗系统何时可能超载或需要紧急实施公卫干预措施。
美国耶鲁大学全球健康政策与经济学副教授陈希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奥密克戎传播以来,美国基本没有再出现疫情之初重症资源不足的情况,每个州都会监测自己的新冠住院率和ICU床位占有率,这些数字会每天更新。
他指出,开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尤其对医疗体系较为薄弱的发展中国家而言,逐步放开的条件,需要建立在疫苗接种率的基础上,同时考虑当地医疗资源的能力。“放开后的核心挑战就是防止医疗系统被压垮。目前,国内对于重症、死亡数据、ICU占用率等只有局部的数字或官方概括性的描述。”
前述公卫专家建议,目前至少应在几个重点新冠定点医院进行调查,统计近一段时期内新冠重症患者占比到底有多少,有多少人需要吸氧、抢救、死亡数字是多少、具体死因是什么、其中疫苗接种情况如何。国家层面也应建立统一的统计标准,定期向公众发布或请独立的第三方机构介入,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作者:霍思伊
点击进入专题: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责任编辑:张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