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步,俄罗斯准备怎么走?
来源:深海区
俄乌形势为何会发酵至此?又将如何发展?为此,深海区特邀专家来进行解读。
2月2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承认乌克兰东部两个“共和国”。24日,俄罗斯开始了“特别军事行动”。普京表示,美国已经越过了俄罗斯在北约扩张问题上的红线,而俄罗斯计划让乌克兰非军事化。如今,虽然俄乌双方坐到了谈判桌前,但战事还在继续。
形势为何会发酵至此?又将如何发展?为此,深海区特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亚所助理研究员陈宇来进行解读。
这是3月3日在白俄罗斯境内的别洛韦日森林拍摄的俄罗斯与乌克兰的第二轮谈判现场。图源:新华社/白通社冒险举动 因现实安全关切
问:面对来自西方社会,甚至是国内的反对声音,以及多国的制裁,俄罗斯总统普京为什么要这么做?风险和收益何在?
答:普京之所以采取这样在外界看来冒险的举动,有其深刻原因,既植根于俄罗斯独特的地缘文化、俄乌历史纠葛,又是这两者与普京个人的地缘政治观、历史观碰撞、交融、共鸣的结果。
俄罗斯地缘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质是强烈的不安全感。俄罗斯与东欧同属一个大平原,一马平川、无险可守。这导致俄罗斯在历史上曾多次受到波兰、法国、德国等国的进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俄罗斯选择以攻为守,通过扩大战略纵深来维护国家安全。这些缓冲区在拿破仑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俄罗斯的历史经验就是有战略纵深则有安全,没有就会挨打。
然而,苏联解体使庞大的战略缓冲毁于一旦。不仅如此,北约进行了五轮东扩,直逼俄罗斯。在俄看来,乌克兰就是北约的下一个目标。拜登就任美国总统以来,继续加大对乌军事支持。有人认为,乌克兰已经成为北约的“准成员国”。俄罗斯的安全焦虑与日俱增,因而提议跟美国和北约签署安全保障协定。然而,西方拒绝讨论北约不东扩等俄核心诉求,矛盾不断升级。普京认为,如果北约军力部署到乌克兰,等于“把刀架在俄罗斯的喉咙上”。所以说,局势发展到今天,西方完全无视俄安全关切是重要原因。
俄罗斯之所以出兵乌克兰,与双方的历史纠葛也有深刻关系。基辅罗斯是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共同的历史家园。基辅罗斯瓦解后,两个民族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后来,乌克兰一步步并入了沙俄版图,但乌克兰人对沙俄的情感复杂。苏联时期,双方又产生了更多新纠葛。苏联解体后,乌克兰在东西方间不断摇摆。直到2014年的危机后,乌克兰选择了西向的道路,与俄渐行渐远。有人说,俄罗斯拿下了克里米亚,却永远失去了乌克兰。但俄罗斯人不想要这种“永远”,决定以武力扭转乌克兰西向的进程。
2022年3月2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莫斯科与俄罗斯工业家和企业家联盟领导人亚历山大·肖钦举行会议。图源:路透社最后,这次决策有很强的普京个人色彩。
俄罗斯决意出兵,普京个人特质与俄罗斯战略文化、俄乌历史纠葛之间的深深共鸣,也是一个关键因素。普京刚上任时,曾把苏联比作“失败的社会实验”,希望全面融入西方主导的世界秩序。
然而,他的善意并没有换来西方的回应,他的耐心在俄与西方关系不断的“重启-失败”轮回中被消磨殆尽。北约的一次次东扩更让普京感到被背叛。在出兵前,普京说道:“过去30年间,我们一直展现坚持和隐忍,但我们等到的回应,只有无耻的欺骗、谎言。”我想,普京说这番话不止站在俄罗斯的角度,也有他个人的情绪宣泄。普京对乌克兰也有着独特的历史观。去年以来,普京多次专门谈及乌克兰,提到了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的历史统一问题,认为俄乌分裂是巨大灾难,现代乌克兰是人为制造出来的国家。普京还认为,乌克兰的新纳粹主义使近400万人遭受种族灭绝威胁。他一再质问:“这种悲剧还能持续多久?我们还能容忍多久呢?”这种对乌克兰的强烈情绪与独特历史观,也是促使普京出兵的重要因素。
久拖不决 俄采取两手策略
问:边打边谈,俄方能否达成其目标?
答:普京在讲话中明确了俄方目标,即乌克兰的“非军事化”“去纳粹化”。“非军事化”,就是乌克兰的中立,以及不能部署对俄构成威胁的军事力量。“去纳粹化”,就是要清算2014年以来在乌掌权的反俄分子。普京还说,俄罗斯不会占领乌克兰。这也是一种真实想法。乌克兰是一个拥有6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4200万人口的中等国家。俄罗斯吃不下,也消化不了。对俄来说,最好的方案就是速战速决、城下之盟。
然而,战场进展没有俄方所预料的那么顺利。由于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的特殊关系,俄军进攻生怕伤及过多平民。乌方的抵抗也出乎俄方意料。这两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俄军推进缓慢,双方僵持不下。如果被拖成持久战,对俄显然不利。在看到俄方进展不顺后,西方也开始加大对俄施压力度。经济上,除了常规制裁外,还将俄罗斯的几家主要银行踢出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国际结算系统,并对俄央行、俄国际储备动手,导致俄经济形势急速恶化。军事上,美国对乌新增3.5亿美元军事援助,德国也改变立场,开启对乌实质性军援。一些欧洲国家还准备派“志愿者”参战。俄罗斯国内的精英和平民阶层,对此次出兵的决定都有不同的声音。经济压力上升更增加了俄国内的不确定性。
3月2日,一些乌克兰民众抵达摩尔多瓦边境的帕兰卡口岸。图源:新华社在这种情况下,俄采取了两手策略。一方面,俄启动与乌方谈判。2月28日,俄乌双方在白俄罗斯境内开展了会谈。但立场差距巨大,乌方要求俄撤军,包括撤出克里米亚。而普京在会后与马克龙的通话中,再次谈及并细化了俄方要求,即承认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乌克兰成为中立国,且“非军事化”“去纳粹化”。但谈判是将战场局势固化为政治安排的过程。在当前战局尚未出现拐点的情况下,谈判不会有实质进展。俄方敦促基辅的平民撤离,并开启安全通道,这可能是为强攻基辅做准备。普京还宣布,俄战略威慑力量转入特殊战备状态,这意味着核武器随时可以被动用。俄还开始组织从欧洲撤离本国公民。这两项举措,是为了对西方进行威慑,告诫其不要继续对俄施压,不要介入俄乌冲突。
未来局势走向,焦点可能是基辅之战。笔者认为,俄罗斯为这场军事行动已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绝不可能轻易后退。对俄罗斯来说,这是一场“国运”之战。因此,俄军将全力拿下基辅,从而扭转战局,迫使乌克兰接受俄方的大部分要求。若俄无法尽快拿下基辅,则局势将朝着对俄不利的方向发展。
3月3日,在乌克兰基辅市中心的独立广场上,领土防卫部队成员在检查站站岗。图源:路透社铁幕落下 风险挑战在路上
问:从安全诉求开始,到不再安全,这场“特殊军事行动”将如何撬动欧洲的安全局势和欧洲人的安全认知?而这又会对未来的国际形势有何影响?
答:这次军事行动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有一些人将其视为冷战后最重要的国际政治事件,也有人惊呼,一觉醒来,我们已经生活在了一个新的世界。现在局势还在不断发展,甚至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迹象。要准确判断局势对欧洲安全、对大国关系、对世界的影响,恐怕还得等到战局尘埃落定。
但笔者认为,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新冷战”的铁幕在欧洲已经落下。北约重新被激活、强化,进一步拓展了在东翼的战略部署,甚至瑞典、芬兰这两个中立国也提出要加入北约。德国开始提高军费。白俄罗斯公投修宪,为俄在其领土部署核武器打开大门,俄欧之间的军事分界线将越来越明晰。不仅如此,一系列制裁切断了大量俄、欧之间的金融管道。能源贸易虽未受毁灭性影响,但欧洲降低对俄能源依赖的决心无疑将更加坚定。这也就意味着,过去维系俄欧关系的能源纽带也将越来越弱,俄罗斯和欧洲就像大海上的两块浮板,将越飘越远。
更重要的是,未来国际形势将面临巨大的风险和挑战。第一,战局本身存在不确定性,不能排除扩大、外溢的可能。现在各方正在进行一系列复杂的互动,大量政策具有极限施压色彩,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难以预料的后果。第二,无论这场军事行动结果如何,俄罗斯都将面临进一步的孤立,其不安全感只会不断上升。俄罗斯没有其他手段排解,决策压力将越来越大。第三,联合国等国际机制孱弱,国际秩序混乱,甚至“礼崩乐坏”。未来,各国用军事手段解决问题的冲动将有可能上升。大国竞争或将加剧,甚至为大战做准备,中小国家也将大力增强军备,或是强化与大国的安全关系。冷战时期的集团对抗、传统安全博弈可能将大踏步回归。
出品 深海区工作室
撰稿 陈宇(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亚所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