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有为青春无悔——第1集团军某工兵团11名藏族战士群体纪事(上篇)

16.05.2016  08:41

    新华网成都5月11日电(哈斯满、杨刚)2007年底,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50名藏族青年参军入伍,如今留队11人。这11名来自马尔康市、金川县的藏族战士在军营百炼成钢,如今,人人是班长,个个是尖兵。他们中有1人荣立二等功,4人荣立三等功,4人被评为“感动团队十大人物”,2人被集团军评为“训练尖子”,2人被集团军评为“硬骨头战士”,11人均被评为红旗操作手、优秀“四会”教练员。

    一年前的4月8日,对于第1集团军某工兵团的格西、冉登、泽肯、旦白、泽巴足、王文勇、巴桑、什东灯、黄照伦、吴文超、尼旦俄日11名藏族战士来说,是一个让他们永远铭记在心的日子。他们自发联名给习主席写信,信中向习主席汇报了他们在军队学习、工作、生活情况。

    让他们激动的是,在他们的信件寄出两个月后,该团政治处主任钱书荣接到中共中央办公厅对11名藏族战士来信进行电话回复。办公厅工作人员先对藏族战士的整体情况进行了细致了解,对11名藏族战士的事迹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请团里继续关心好、培养好藏族战士。

    时代召唤先锋,基层锻造尖兵。入伍以来,他们历经9年淬火,拼搏进取,如今,全部走上班长岗位,个个打磨为专业能手和训练精兵,他们将对军队的无声大爱化为精武强能的强大动力,练就了一项项过硬的本领。

    勤学习 锻造文化尖兵

    2007年,他们从阿坝州应征入伍,带着飞出藏家当金珠玛米的梦想来到长江之畔的第1集团军某工兵团。

    梦好做,云难攀。初入军营,语言沟通成了摆在他们面前的第一道难题,普通话不会说也听不懂,更不用说理解班长讲解的据枪、瞄准、击发等动作要领。来自雪域高原的他们,靠着骨子里的坚毅和不服输的劲头,从最基本的说话练起。

    为了克服语言障碍,他们每天挤出时间学习普通话,遇到不懂的就虚心请教。王文勇每天早起一小时对着录音机模仿发音,泽肯每天利用休息时间一字一句读报纸、一笔一画练写字,旦白像小学生一样不停地翻着字典、临摹字帖……每晚,别人呼呼大睡,他们则熬夜记录理论笔记、整理日记心得。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连队干部的帮助下,很快他们发音标准了,还写出了一手漂亮的汉字。

    然而,他们并没有就此满足,他们还报考了学历升级和计算机过级考试,如今,他们当中有6人取得大专学历毕业证书,5人大专在读,11人均取得计算机等级证书。他们从当初说话都磕巴的“小八哥”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理论通”。

    肯钻研练就过硬本领

    除了克服语言障碍,11名藏族士兵还一直以“武艺练不精,不算合格兵”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藏族班长格西在团里无人不知,这既是因为他素质优秀,也是因为他不断进取的信念与毅力。连队遂行军事演习保障任务多,动用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等大型机械多,可一专多能的操作手却没有几个。当兵第一年,格西就立志做一名“一专多能型”的操作手,要学通理论再拜师。他白天参加共同专业科目训练,常常累得小腿抽筋,可晚上熄灯哨一响,他又悄悄钻进学习室,打开大型机械操作教材一页一页地“”。

    他一直将这样的钻劲儿坚持到现在。据格西的战友回忆,有一年年底老兵退伍,连队“金牌操作手”刘有应选择了复员,在老兵茶话会上,格西为解决一个操作技术难题,硬是把刘有应拉到机车库,折腾了大半夜,直到解决这个难题才肯罢休。

    “既然山下背水,就不能空着水桶上山。”这句藏族谚语一直指引着他们不断奋发向上、执著追求自己的梦想。

    2012年5月,为在考核中取得好成绩,泽巴足在门桥结合作业时用力过猛导致腹肌撕裂,住院治疗期间他却没闲着,找来各类专业书籍和训练教材认真研读,不断琢磨着改进汽艇训练的方法,遇到不懂的就打电话请教连队骨干和厂方专家,写下了5万余字的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医护人员多次提醒他注意休息,但他依然不顾身体继续学习。

    终于,他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梳理形成了《汽艇装卸载实用指导手册》《常见汽艇故障排除20法》《汽艇一般常识口袋书》等一系列理论成果,撰写的《关于GQP130型汽艇的改进》一文,还在全军政工网建言献策栏目发表,为汽艇装备革新提供了有益借鉴。

    前方能打胜仗,后方保障也要有力。虽然没有学过厨师,但由于在新兵连表现良好,吴文超直接被破障营炊事班挑走。为胜任岗位需要,他从配菜开始学起,从切菜开始练起,炊事技能得到了很大提高,很快就成为了炊事班独当一面的骨干,由于管理能力突出,还被任命为炊事班班长。凭借过硬的炊事技能,他于2009年、2011年先后两次代表团队参加集团军炊事比武大赛,分别取得了炊事车作业团体第一名和第三名的好成绩。

    “既然都做了就一定要做好,要把自己的技能炼精。”这群来自高原的藏族孩子如是说。

    强训练争做合格标兵

    成长没有“休止符”,拼搏永远在路上。他们用追求卓越的进取之心,把责任紧扛肩上,从而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

    他们争站排头,勇当先锋。2013年6月,什东灯所在的连队在东海某海域执行对抗演习任务时,恰逢台风将至,海上风浪翻滚,官兵晕船反应非常严重,普遍出现脱水现象。家住山区的什东灯情况更为严重,吃什么吐什么,在10天时间里足足瘦了8斤。演习进行到开辟通路阶段,侦测打击点、准确定位目标坐标是完成后续任务的关键。什东灯不顾身体不适,主动要求带领作业小组执行此项任务,乘坐冲锋舟在海上颠簸了近1个小时,到达目标海域时已是头晕目眩,脸色蜡黄。他强打精神,与同行的战友迅速展开设备进行侦测,20分钟后成功获取坐标数据,确保了破障车实弹射击首发命中。演习结束后,什东灯却在床上躺了好几天,身体才恢复。

    “只要练不死就往死里练”,这是他们每个人心中共同的信念。2013年,尼旦俄日休假时因为帮助邻居修房子而不慎摔伤,脚上打了5根钢钉,经过两次手术,仍然有1根钢钉无法取出。在准备年终考核时,为了提高全连成绩,不拖后腿,他忍着剧痛与战友一起坚持高强度的体能训练,在最后的武装越野考核中,班里两名体能素质较弱的新兵跟不上队伍,他二话没说抢过他们的枪,带着他们向终点跑去,就在还剩最后300米的时候,他突然脚上一麻,一股钻心的疼痛,他低头一看,发现迷彩鞋已被鲜血染透,那根没取出的钢钉穿破了脚趾。但他并没有停下来,而是咬紧牙关拼命向终点冲刺。最终,尼旦俄日所在的连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血可洒,汗可流,决不当怕苦的软骨头。2013年野营驻训期间,担任班长的冉登连续5天顶风冒雨组织浮桥架设训练和研究,连续攻克了3道复杂气象条件下浮桥架设的技术难关。凭借一身过硬的军事技能和骨子里不服输的劲头,冉登有幸代表团队参加了集团军关键岗位专业技能投掷绳项目的比武考核。为了取得好成绩,他不分昼夜地重复着看似简单的投掷动作,别人用救生圈设置投掷范围,他就用脸盆,别人用脸盆,他就用易拉罐。功夫不负有心人,苛刻的训练标准大大提高了投掷的精确度。比武当天,他技压群雄,一举夺魁。

    看到战友的成功,格西在分享喜悦的同时,心里也卯足了劲,暗暗决定要干出点成绩,他将精力放在准备推土机专业比武上。格西拿出了“拼命三郎”的劲头,面对驾驶室内超过40度的高温,他每天的训练都在10小时以上,他还根据自己的训练情况记下了厚厚的一沓心得笔记,最终取得了第二的好成绩,被集团军评为“训练尖子”。

    越是困难越向前,越是风急越飞高。他们不惧艰险、奋力前行,把一次次困难狠狠踩在脚下,一道道坎坷甩在身后,一个个收获紧紧握在手中。

    他们的努力和成长也得到了该团党委的肯定。该团政委张信春说:“这些年来,团党委把藏族战士当亲人,在生活中关心,在成长上关注,帮助他们克服语言关、学历关和生活关,把他们当尖兵,积极搭建成长平台。他们敦厚朴实、真诚善良、勤奋敬业、赤胆忠心,可以说是真正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优秀军人。

    9年的铸魂砺剑,11名藏族战士已经从一只只“雪域雏鹰”成长为“雪域雄鹰”,如今,他们正在祖国国防的天空中振翅翱翔,尽情谱写着军旅有为、青春无悔的美丽赞歌。(完)

责任编辑:郑玮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