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你怎么看?——各方心态面面观

20.09.2014  18:49

    新华网上海9月19日新媒体专电  题:上海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你怎么看?——各方心态面面观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潘旭 吴振东 仇逸

    日前公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上海、浙江两地将作为改革试点地区。19日,上海公布试点方案,具体改革举措涉及考试、招生、录取等多方面。面对这样的重大调整,各方怎么看?

    【高一新生】赞考试科目之变

    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詹傢杰:为英语两考、增加听说测试点赞。英语本身就是工具,重在应用,两次考试也能缓解考生担心一次考砸的心理压力。

    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王宇扬:为综合素质评价点赞。升学不再仅仅依靠分数。我们从入学军训至今已经参与了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既培养全面素质,今后又能成为考大学的重要参考。

    【学生家长】赞取消特长加分

    孙女士:学业水平考试更尊重学生个人发展,合格与不合格考量学生基础知识水平,等级考的科目是学生兴趣所在。但会不会从原先的“3+1”变成“3+3”,增加了科目的同时增加了学生负担?

    程纾:取消体育、艺术特长加分后,不会再逼女儿去学大提琴。从她四年级到现在高一,家长、孩子都花了很多精力,为的就是5分、10分的加分。虽然遗憾,但如果统统取消,那也公平,我们也轻松了。

    【一线教师】教学同步改革

    上海市吴淞中学物理教师密凯:多门学科从原先的150分降到了70分,但不意味着教学任务减轻了,而是方式变了,从原先的讲课做题为主,到现在要培养学生兴趣、鼓励能力拓展。所以,一部分精力要转移到课外科研项目、社团活动方面,这里恰恰是嫁接在学科基础上的创新园地,同时也是高校招生越来越看重的。

    上海市北中学语文教师程夕琦:虽然语文还是150分没变,但相信考试内容肯定会变,更加注重人文素养、语言应用和思维表达。虽然新的考纲还没出来,但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已经在探索做些改变,因为整个改革的导向是“去应试化”。

    【中学校长】坚持多元评价

    上海市特级校长、上海市第八中学校长刘京海:试点方案不单单是科目和分数的调整,背后是招录制度的改革。这些分数既可以用于集中录取入学,也可以用于自主招生入学。一个标准下,永远都只有一批好学生,多一个标准就多了一批好学校和好学生。

    上海市特级校长、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校长王丽萍:高中的教学为什么是教育改革最难啃的骨头,就是因为高考制度决定了我们花了太大的精力在应试,这让我们这类重视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的学校顶着很大压力。如今我们看到了改革的决心和前景,我们会继续坚持。

    【高校招办】丰富招生依据

    上海理工大学招生办主任曹伟元:虽然学校名字以“理工”打头,但这些年来,新生入学后一直在接受通识教育,为学生补上人文社科基础知识的“短板”。现在感到最头痛的问题就是上海学生在分科教育下,知识面太窄了,很多专业的教学都受制于此。试点方案有望改变这一现状。

    华东师范大学招生办主任熊斌:以前各个学校的自主招生都要进行各自的笔试和面试,的确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但也是无奈之举,因为除此之外无法了解学生的学科和能力,招到适合自己的学生。如今上海进一步改革学业水平考试,等级考更是分了11个等第,非常细,给高校以参考。

    【培训机构】课程转向能力培养

    英孚青少儿英语中国区总经理白皎宇:高考强化听力部分,是更加重视英语应用能力的信号,这是值得肯定的。现在的培训机构总体还是以应试为主,但英语学习是个全面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来进行科学的研发和持续的更新,持续提升实际应用能力。所以,此次上海的试点方案出台后,相信很多培训机构都会对目前的业务进行调整。

    【教育专家】试点探索“内涵公平

    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裴钢:2012年开始,同济大学一大批专业实行了文理兼招,传统理工科专业向文科生开放,传统文科专业开始招收理科生,培养效果很好。随着新高考改革的启动,大学自主招生也将做出相应改革。2015年开始,我们将把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作为自主招生的参考依据之一。

    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吴遵民:在上海这个地方,学生各方面素质都很高,教育公平不单单是“寒门出学子”的概念,而是要探索如何让分数能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意义更深的公平,是教育的“内涵公平”。我们看到上海的试点方案很具操作性,无论是科目分类、分数比例、综合素质评价都有一个指向性,就是多元化地选拔人才,旨在率先打破“唯分数论”。(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