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上海自贸区给川企带来哪些利好

25.08.2015  07:29
  在深入学习上海自贸区经验的同时,我省结合实际加快改革探索步伐,形成不少四川经验——

  去年8月,我省开始在成都市部分海关特殊监管区学习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今年1月初,国务院发文确定,将35项上海自贸区可复制改革试点经验推广至全国,四川迅速形成落地方案,在全川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推进。

  如已有25项改革经验在全川复制推广。这些改革在哪些方面惠及川企?

   落地经验:

  外汇资本金意愿结汇

  利好:企业可自由选择结汇时间

  “以前,对于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结汇必须审批,现在结不结汇自主权交由企业。”国家外汇管理局四川省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在成都高新区共有外商投资企业超过700户,相关改革试点已率先在该区开展。

  企业自由选择结汇时间的好处,是可以规避汇率风险。如果企业能提前预判,可第一时间将外汇资本金结成人民币,享受人民币升值的收益。

   落地经验:

  社会信用体系探索

  利好:凭纳税信用可获无抵押贷款

  近日,达州市易购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裁罗华收到一笔“意外之财”:银行给他发放了300万元的贷款,无抵押,贷款利率下浮20%,从他申请到放贷,只用了3天时间。

  罗华告诉记者,中小企业往往是轻资产,以前没抵押融资贷款很难。改变,得益于纳税信息增值应用的探索,该探索是我省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一部分。其操作模式为:税务部门向银行机构提供诚信纳税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名单,银行以纳税信用记录为依据,对信用记录好、纳税评价等级高的诚信纳税人提供最高500万元的无抵押信用贷款。目前,这项试点已在绵阳、自贡、达州等地推开,总贷款金额达1.69亿元,惠及企业超过500家。

   落地经验:

  全球维修产业检验检疫监管

  利好:延长产业链,拓展综保区功能

  由于维修再制造后续的环保问题不好把关,处理后的产品能否达到新产品的性能,国内的标准也相对滞后,过去我国对这一产业的态度是:不让做。

  在学习上海自贸区经验基础上,四川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根据四川产业特点,做风险分析基础,对入境维修企业进行资质评估和考核。随后,6家涉及电子产品、飞机发动机、飞行记录仪维修的企业,获得了业务经营的资格。

  在综保区内从事这样的维修业务,可享受免税政策,同时加快产业链的高端延伸。7月,海关总署同意,将鸿富锦成都公司返区维修的产品范围扩展至“全球造”苹果iPad。

   落地经验:

  推行网上办税服务厅

  利好:足不出户网上报税,已覆盖近8成企业纳税人

  我省在税收服务便利化方面着重推进。一般情况下,财务人员做完账大概是每月10日左右,纳税人的报税期在每月15日前。于是,10日至15日成为每月报税高峰期,有人排队一天都没轮上。我省推行应用的网上办税服务厅,有效地解决了纳税人网上认证、报税、申报、缴税的服务需求。利用这一系统,纳税人半小时就可完成报税。

  截至6月30日,我省已有43.88万户企业纳税人选择网上申报纳税,占企业纳税人的79%。

   落地经验:

  进口货物预检验

  利好:家门口下单,进口红酒最多3天送上门

  对于进口红酒,众友东方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温茜如今改在成都报关。因为成都高新综保区内可以实行进口货物预检验了。

  由于试点推广,进口酒类通关时间已从15个工作日缩短至3个工作日以内。今后消费者在家门口下单,进口红酒最多3天便可送上门。目前,已有10万余瓶酒类商品采用“进口货物预检验制度”进入成都高新综保区。(记者 曾小清 陈岩 李龙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