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上海自贸区经验将为川人带来什么?
今(15)日,《成都市部分区域学习借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经验方案》将正式出台。《方案》将给四川带来什么影响?与老百姓有什么关系?记者就此采访了政府、企业和相关专家。
□本报记者 曾小清 李龙俊
亮点1:境外投资管理变为备案制为主
利好:办证时间从几十天缩短为几天
今后,地方企业在境外投资3亿美元以下的项目(金融类、涉及敏感国家和地区、敏感行业的项目除外),由核准改为备案。
把项目的核准制改为备案制,把原来合同章程的审批改为备案管理,再加上与相应的商事制度改革相衔接,可大大方便投资者。以上海自贸区目前施行的效果看,原来一般项目承诺可29天办理,新规则下,企业拿到营业执照、机构代码和税务登记等最快只需4天。
亮点2:
推动企业准入“一窗办理”制度
利好:家门口有望办齐手续
过去引进一个项目,要反复在北京、成都和当地部门跑;在当地,办理一个证,也要跑几个部门。
去年底以来,国务院大规模下放项目的核准及备案权限,在此基础上,我省将权限下放至市(州),甚至是县、区一级,为推行企业准入“一窗办理”制度,埋好伏笔。
推行“一窗办理”制度,实施省、市、监管区域(场所)三级联审工作机制,企业跑证不用多地跑,有望在家门口办齐手续。
亮点3:保税展示交易
利好:有望7折买到大牌包
一个大牌包漂洋过海进来,以前,供货商要先申报,再报关、分类、缴税,才能销售,流通环节产生的成本,层层加码转嫁给了消费者。
实施保税展示交易制度后,大牌包将在保税的状态被运进成都综保区指定区域,进行保税展示交易。这样一来,企业不但可以先销售后纳税,包卖不完还可以国际调拨,在保税状态下不用缴纳关税。
以报价1万元的大牌包为例,按照平均税率30%计算,去其他商场,供货商需要先垫付3000元的税款。在保税区内或区外指定场所进行保税展示交易,从出库到柜台展示,都没有税率概念,直到顾客结账后,货款进入供货商账户,关税进入海关账户。
税收滞后缴纳,卖不完还能全球调拨,供货商可建立直销模式。由于中间环节被砍掉了,消费者有望7折买到大牌包。
亮点4:境内外维修制度
利好:将诞生世界最具竞争力的航空发动机维修基地
以飞机维修为例。综保区被视为境外,航材、工具等可在国内维修享受免税政策。而此前,自境外飞机上拆下的部件在国内维修无法享受免税政策,必须先出口再入境,需要支付额外的运输费用。而现在海关将参照保税加工模式监管,实行“集中申报”等方式,可大大降低企业通关时间。
目前,国航与斯奈克玛公司合资的四川国际航空发动机维修公司,已落户成都综保区双流园区。商务部已批复同意其在园区开展境外CFM56系列发动机的保税维修业务。按企业规划,将达到年维修100台发动机的规模,一年维修费收入将达到2亿美元,并将带动相关零配件的进口;项目全面建成后,维修能力达到600台/年,成为世界最具竞争力的航空发动机维修基地之一。
亮点5:扩展境外融资渠道
利好:从境外借“便宜”的钱
“期待能从境外融资!”成都一家软件外包企业负责人表示,扩展境外融资渠道可以救急。
按规定,符合条件的银行和企业,如果境外资金易得且利息比境内低,完全可在境外融资。从境外借用的人民币资金可调回境内,但须存放在专用结算账户,用于生产经营、项目建设和境外项目建设。
据该负责人了解,包括香港等地一年期贷款利率大概在4%-5%,而境内为6%甚至10%以上。如果能借到利率4%的资金,以借款1亿元计算,公司一年的财务成本就将节省500万元以上。
亮点 6:
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
利好:人民币跨境使用可即时结算
越来越多的川企开始直接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2013年四川跨境人民币结算额711亿元,跨境人民币结算占全部跨境资金收付的比例达到12.3%。“需要提供各种票据,手续繁杂,时间漫长。”本地一家企业在东南亚等地有进出口业务,相关负责人对跨境人民币支付结算感受很深。
按照新政策,银行类金融机构在了解客户、了解业务和尽职审查基础上,凭境内企业提交的收付款指令,可即时办理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资金占用时间大幅降低。
声音
区域经济学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徐长乐:
四川率先出台学习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的方案,是一种非常积极的姿态,我很赞赏。下一个自贸区花落谁家,还很难说,但没有自贸区的“牌子”,不能没有改革和开放的“里子”,四川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从自然条件看,四川在对外开放上有先天劣势。但这些年来,四川始终实施充分开放合作的理念,坚持“三项拓展、四层推进”的战略,打开了开放合作的眼界,走在西部对外开放的前列。
从表面看,自贸区是开放,但从根本上讲,是改革,尤其是政府自身的改革。
设立自贸区需要政府首先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做好向现有管理模式开刀的准备,把“看得见”的手缩回去,让“看不见”的市场来决定。四川出台学习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的方案,正是做好这种准备的积极创举。
(本报记者 李欣忆 整理)
成都海关副关长贾洪光:
学习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并非照搬照抄,而一定要以企业和地方需求为导向,做出四川特色。
成都综保区内主要聚集的是电子信息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快,流转速度也很快,对通关时间提出更高要求。而综保区内的IT整机生产企业,所需零部件许多都由综保区外企业提供。此前,每一批零部件进区就要申报一次。我们在综保区内逐渐推行“集中申报”制度,受益企业超过250家,通关效率大为提高。
从目前成效看,许多立足于本地需求所做的通关便利化改革,不少与上海自贸区“偶合”,其中还有许多四川首创的元素。
比如成都与大连海关去年7月推出“区间结转、自主运输”通关模式,就是四川率先提出,在海关总署支持下实施的。这一模式后来在全国试点推行,今年5月在上海与昆山之间试点成功。
目前在上海自贸区实施的通关便利化的改革中,有8项在成都综保区得到不同程度的实施,且发展空间还很大。成都综保区应以保税加工为基础,加快发展生产型保税服务,如检测维修、展示销售、研发、结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