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创设并购金融集聚区

06.06.2014  18:05
核心提示:上海市普陀区探索创设并购金融集聚区,通过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利用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市场化并购,盘活存量资产,优化资源配置,在助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和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方面作用初显。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新常态”特征凸显,在转型过程中“换挡”,步入中速稳定增长期。在此背景下,部分产能过剩行业企业由于利润空间受挤压,跨行业兼并重组活动日趋活跃,企业并购大潮到来。   但目前国内的并购效率、质量却很低。为破解这一难题,上海市普陀区探索创设并购金融集聚区,通过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利用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市场化并购,盘活存量资产,优化资源配置,在助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和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方面作用初显。   经济“新常态”下 企业并购潮起   经济一线人士普遍反映,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不小,制造业产能过剩问题因需求释放不达预期,导致企业兼并重组的意愿较为强烈,并购市场活动日趋活跃。   普华永道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地区企业并购交易金额增长了28%,达到了26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另据国内知名创投服务机构清科集团统计,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并购市场共完成交易359起,同比大涨71%;披露金额的交易共计323起,涉及案例金额达232亿美元。一波企业并购潮已然来临。   虽然国内并购活动日益活跃,但并购效率、质量却很低。普华永道中国区并购合伙人刘晏来说:“想收购的人找不到合适的资产,想出让股权的人找不到合适的买家。上下家找到了,又缺投融资渠道。”   专家认为,信息流不畅通、投融资不便捷以及并购交易成本较高是阻碍并购进程的核心问题。因此,并购活动过程需要一整套成熟的中介机构参与其中。如投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而目前,国内并未形成一个专门服务于并购交易的市场,因此并购活动是分散的,参与并购的市场主体限于地理因素,延长了交易时间和资金成本。   上海创设并购金融集聚区促转型   为解决上述问题,上海市普陀区探索创设并购金融集聚区。发挥从信息发布、价格发现到投融资通道、退出渠道等一揽子平台功能,有效加快了企业间的资源整合,助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记者调查获知,该园区以入驻园内的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为功能平台,打造并购服务的全产业链。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总裁蔡敏勇介绍,园区通过整合并购金融要素市场,搭建多层次并购信息平台,整合海内外融资上市、投资并购的项目、资金等信息,拓宽企业兼并重组信息交流渠道;引入各类金融机构和相关专业中介,包括面向全球的信息发布、资产评估、产业基金、过桥贷款、融资租赁,以及会计、法律等相关中介服务,形成集聚效应,提升企业并购交易效率和质量。   同时,园区并购金融集聚效应强,并购交易活动融资渠道和基金退出渠道宽。目前,已有100余家股权投资及管理企业在集聚区落户,还有800多家国内基金在联交所平台发布信息及交易。蔡敏勇介绍,集聚区内金融机构丰富,融资途径也更为广泛,可有效帮助企业建立合理的融资机制,完成并购交易,提升并购效率。   以最近一个月为例,园区内资产项目成交近百宗,成交金额34.46亿元。并且,集聚区并购交易价格发现优势明显,很多并购项目能形成竞价,溢价成交,已初步证明并购金融集聚区能有效降低并购企业搜寻、评估、嫁接项目和交易的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保证并购过程中目标企业评估价值的准确性,提高并购效率。   并购金融“快马加鞭”有赖配“好鞍”   业内人士指出,消除过剩产能,一般的市场化办法是结构调整、兼并、关闭等。当前,国内消化产能过剩的进程刚刚开始,并购重组市场的健康发展,正是消化产能过剩、促进结构转型的重要推手。   上海普陀区区长程向民说,创设金融集聚区是借助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东风,遵循市场规律和经济“新常态”特征的产物。它立足上海,辐射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打通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服务于消化过剩产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并购金融产业和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   为更好地发挥并购金融积聚区作用,上海金融办主任郑杨建议,宜借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东风,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金融创新政策落地,优化综合性金融服务体系,打造市场化运作的并购金融产业中心,促进企业间的并购重组。   华东师范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副院长蓝发钦认为,中国宜整合监管资源,填补并购交易市场监管空白,加强风险防范。现在并购资金的融通方面依然存在发展瓶颈,诸如服务于并购的银行贷款无明确的规章条例规定,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使之合法化、正规化,在不断提高交易配置效率的同时,牢牢守住市场规范的底线。   蔡敏勇建议,上海自贸区账户落地运行,将极大促进并购金融业务的发展。但由于自贸区面积有限,很多创新功能不能完全施展,专家建议将自贸账户的实行与相关业务开展,率先与上海并购金融积聚区联动,以完善并购金融功能性平台,服务全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