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川企爱理财 50亿游离主业赚外快

20.08.2014  10:49

 正在陆续披露的上市公司2014年半年报透出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众多上市公司纷纷忙着投资理财,这反映在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占收入的比重明显提升上。据统计,今年以来已有1000多则上市公司公告与投资理财有关。

  上市公司用闲钱赚外快,也让大量资金流入理财市场。谁最热衷投资理财?谁的投资规模最大?谁的理财收益最高?谁又是最频繁的买家?成都商报记者近日以四川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以来先后参与过投资理财及董事会批准投资理财的企业已有26家,按投资计划上限计算,可动用理财资金已超50亿元。

  成都商报记者 李伟铭

  核心

  提示

  声音

  红旗连锁证代彭隆凯:公司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一是有利于提高公司闲置资金的利用,二是进一步提升公司整体业绩水平。今后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会尝试其他收益更高的理财产品。

  雅化集团董秘刘平凯:上市公司旗下几十家子公司均获授权可以参与理财,总体来说公司闲置资金得到了较好利用,提高了资金收益,保障了股东权益。

  五粮液董秘彭智辅:公司一向严格按照相关管理制度,对所持资金进行管理并合理利用,首要的仍然是保障资金安全。

  理财案例

  红旗连锁滚动投入15亿

  预期收益4800万

  成都商报记者统计发现,在92家上市川企中,四川新希望动用的短期闲置理财资金最多。去年10月,公司董事会批准旗下子公司可用于购买理财产品的资金为16亿元,不过这与伊利股份可用于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60亿元资金相比,仍属小巫见大巫。此外,新希望16亿闲置资金可用于理财的时间很短,仅5个月,期内公司并未披露是否买过银行理财产品,故其收益不得而知。

  另一家知名川企红旗连锁主要购买低风险的“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2014年6月19日公司董事会同意,将购买银行理财产品额度提升至5亿元,此前的额度为3亿元。公司8月12日公布的半年报显示,因理财资金不断滚动使用,报告期内公司委托理财总金额实际达到15.88亿元,预计实现收益4894.07万元,报告期内实际收益2574.65万元。公司同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06亿元,理财收益占比明显。

  与投资理财额度不断增加相比,红旗连锁的主营业务毛利率同比出现下滑,这也反映出公司乃至整个商业零售行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公司证券事务代表彭隆凯表示,公司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一是有利于提高公司闲置资金的利用,二是进一步提升公司整体业绩水平。今后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会尝试其他收益更高的理财产品。

  雅化集团一年高频理财135次

  单次最高收益预计657万

  近年来煤矿行业的不景气,给主营业务为生产工业炸药、雷管的雅化集团带来较大影响。从2013年4月到2014年3月一年的时间里,公司高频理财达135次,除去周末和节假日,平均每2天就要购买一次理财产品。

  据了解,雅化集团及子公司购买低风险理财产品的最高额度为5亿元,购买范围不局限于银行理财产品,还包括债券回购、银行同业拆借等。分析发现,雅化集团的投资比较分散,且时间普遍较短,大多为1~2个月的银行短期理财,多个理财产品的投资期限以周计,短至14天、21天,这也是其高频交易的重要原因。

  成都商报记者统计发现,雅化集团短期理财年化收益率最低为3.0%,最高的一笔为6.0%,平均收益在4.5%左右。其中,最少一笔银行理财产品50万元,期限35天,获得投资收益仅1654元。最高的一笔则是认购1.3亿元银行结构性存款理财产品,期限1年,目前尚未到期,预计届时能获得投资收益657万元,该笔理财收益也几乎占到135次交易总收益的一半。

  对于公司的高频理财,公司董秘刘平凯表示,主要是旗下几十家子公司均获授权可以参与理财,且公司发展随时需要资金,故理财时间都很短,导致滚动投资增加,上市公司合并报表后显得次数特别多。但总体来说公司闲置资金得到了较好利用,提高了资金收益,保障了股东权益。

  宏达股份偏激进

  曾购买11%高收益信托产品

  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上市川企中,迄今为止还没有一家出现亏损。但相对来说,保本型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也不算高,年化收益率大多在3.5%~5%之间,但总要好过银行存定期。不过也有大胆追求高收益的,宏达股份就是代表。

  宏达股份去年3月公告显示,公司控股子公司四川钒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以自有资金,向四川信托有限公司认购其信托产品《银大教育集团贷款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第二期)》,金额不超过6000万元。该信托产品的期限为2年,目前尚未到期,预期年化收益率达11%,远超各大银行的普通保本型理财产品。

  但信托产品的高收益往往与高风险并存,因此在许多上市公司的投资理财计划中,均将信托产品投资与股票投资一起列入风险投资品种,一般甚少涉足。不过由于四川信托第一大股东为宏达集团,第三大股东为宏达股份,而宏达集团与宏达股份实际控制人同为刘沧龙,同时信托用款人用土地及成套机器设备等提供担保,因此宏达股份认为风险可控。

  不过到2013年12月,四川钒钛与自然人刘小波签订转让合同,将该信托受益权转让给刘小波,宏达股份最终放弃了该信托产品的高收益。

  五粮液200多亿存定期

  注重保障资金安全

  与很多行业常面临现金流紧张不同,五粮液、泸州老窖等白酒龙头企业一向被视为“现金奶牛”,巨量闲置资金躺在银行里存定期,也让众多理财机构垂涎欲滴。

  五粮液2014年中报尚未披露,但公司去年年报显示,其银行存款总额高达257.6亿元,报告期内光银行利息就增加7.88亿元。整个五粮液集团货币资金总量则超过300亿元。

  除了五粮液,泸州老窖2013年末账上也趴着53.49亿货币资金,其中有52.75亿元是银行存款。

  虽然手中闲钱多得烫手,但五粮液、泸州老窖均未购买任何银行理财产品,现金长期躺在银行“睡大觉”,只赚取微薄的利息,投资意识长期受到资本市场诟病。五粮液董秘彭智辅表示,公司一向严格按照相关管理制度,对所持资金进行管理并合理利用,首要的仍然是保障资金安全。

  不过,手握巨额现金的五粮液也在努力求变。今年5月,五粮液集团财务公司宣告成立,注册资金20亿元。五粮液集团公司董事长唐桥在成立之时表示,财务公司作为集团打造的投融资平台和内部银行,远期目标是成为银行类金融机构,即专业化商业银行。

  数据面面观

  民企比国企更爱理财

  上市公司投资理财热情始于2012年底,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管要求》,适度放宽了闲置资金使用范围。在满足安全性高、保本和流动性好三项要求下,上市公司可将部分闲置募集资金投入理财产品,其理财倾向由此发生改变。

  保本型银行理财品是主流成都商报记者统计发现,92家川股中,2013年以来先后参与过投资理财及董事会批准投资理财的已有26家。如果按投资计划的上限来计算,可动用的理财资金初步统计已超50亿元。由于半年报仍在陆续披露中,预计实际数字还会增加。上市川企买入理财产品有三大显著特征:高安全性、高流动性、低风险性。对收益率,大部分上市公司表示无太高要求,首先出于安全必须保本,其次能跑赢银行同期利率即可。统计发现,各类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仍是主流投资方式。

  平均年化收益率4.8% 理财产品分类显示,购买银行短期保本类理财产品的占到80%以上;其次是激进的信托产品及股票投资,占比约10%;另有国债逆回购约5%,其他投资约5%。记者统计发现,多数理财品年化收益率在4%~6%之间,平均收益率在4.8%左右。理财期限从最短的7天到最长的2年不等,但以2~6个月为最多。理财收益率最高的一笔信托产品年化收益率高达11%,而最低的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低于3%,与银行定期利率相当。

  民企显得更爱理财与国企对资金的严格管控相比,民企显得更爱理财。目前已披露中报的民企有22家参与理财,而国企仅有4家,分别是川投能源、西昌电力、广安爱众、四川九洲。民企理财热情高于国企,或许意味着民企更珍惜每一分投入,能滚动生息就滚动生息。而国企理财市场活跃性之所以稍差,原因或在于国资委的严格监管,但“安全第一”的限令在实际操作中或许变成“安全唯一”,导致国企投资理财思路趋于保守。

  记者观察

  主业迷茫

  实体投资回报未明显好转

  在上市公司大手笔购买理财产品的背后,是实体投资回报未见根本好转。

  一方面,许多上市公司的确希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另一方面,上市公司更大的问题在于主业项目的迷茫,而不得不将大量资金用于投资非主业。

  这种状况的持续,与近年来众多传统行业产能过剩、实业资本回报率下降分不开。由于手握大量募集资金的上市公司不敢轻易投资,为维持业绩,于是纷纷选择这种收益高、来钱快的理财方式。

  如果说实体经济不够好是上市公司热衷理财的根本原因,那么银行“钱紧”则是促使上市公司竞相理财的催化剂。去年年中以后理财产品收益率的持续攀升,让上市公司理财的积极性自然增强。

  不过,这一切可能也会发生改变。成都商报记者梳理今年以来银行短期理财产品情况发现,今年年初特别是春节前后,银行短期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处于高位,普遍在6%以上;但随后两个月下降到5.5%左右;到了六、七月份,收益率已下降至5%附近。

  进入下半年后,资金面继续保持宽松,部分银行短期理财产品出现收益率、发行量双下滑。而近期一些银行在向客户推荐各类理财产品时,也将重心从短期理财转移到了中长期理财产品上。业内预计,下半年一些短期理财产品收益倒挂、利率高企的局面可能难以持续。这也意味着,那些升幅较高的短期理财产品,收益或将出现下滑。

原标题: 上市川企爱理财 50亿游离主业赚外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