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你上市公司生存状况调查 部分公司堪比家庭作坊

06.06.2014  18:03
核心提示:“上市公司”,一提到这个词,往往人们能够联想到的就是“高大上”的办公环境,进出入的高素质员工,座无虚席的办公场所……但现实往往和联想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我国A股市场中就存在着这样一批人数不足50人的“迷你”上市公司,而园城黄金就是这样一家。     园城黄金仅剩25名员工苦撑   定增募资投向“变脸”买矿改还债以保壳   在公司复牌摘帽后,便有分析师指出,连续公告的利好消息更像是在为配合二级市场炒作释放的诱饵   “上市公司”,一提到这个词,往往人们能够联想到的就是“高大上”的办公环境,进出入的高素质员工,座无虚席的办公场所……   但现实往往和联想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我国A股市场中就存在着这样一批人数不足50人的“迷你”上市公司,而园城黄金就是这样一家。   根据园城黄金2013年年报母公司和主要子公司的员工情况显示,截至2013年末园城黄金母公司在职员工数量为23人,主要子公司在职员工数量为2人,而从人员专业构成类别来看,生产人员8人、技术人员3人、财务人员4人、行政人员10人。   而就是这样一家“迷你”上市公司,曾经募集8亿元资金,欲收购澳大利亚三处金矿。   募资买矿变还债   园城黄金一直在“保壳”   据公开资料显示,在更名为园城黄金之前,公司有过11个曾用名,前身为烟台华联,于1996年10月份在上交所挂牌交易。但之后由于亏损,多次易主,2006年由于已经无法正常经营,债权人蜂拥上门逼债,公司被查封,近1400名员工工资被拖欠4个月之久。   当时,政府出于保壳考虑,动员以地产为主业的园城实业参与重组,而当公司原董事长徐诚惠缴清了80万元的租赁费用后,才发现公司还有3.7亿元的债务,急需1.5亿元解决近1400名员工的下岗安置问题及约900名退休员工各种欠缴福利资金。同时,尚有2亿元左右的对外担保。   面对累累债务,2007年园城实业曾酝酿定向增发。在深圳万基集团(原股东)提议将其下属医药资产注入被否决后,园城实业的融资方案也遭到了股东的反对,被迫终止。   2008年,我国政府重点对地产行业进行了调控,房地产行业越做越难。该公司多年亏损,濒临退市,若想保壳,迫切需要转型自救。当时,众多房企都在想方设法“涉矿”,所以公司也打起了“涉矿”的算盘,酝酿购买澳大利亚金矿。而在这段时间,由于连年亏损,园城实业也披星戴帽,更名为*ST园城(园城黄金曾用名)。   2013年3月份,*ST园城募资资金8亿元左右收购澳大利亚三处金矿,欲转型为黄金企业。在2013年5月份,*ST园城复牌后摘帽,正式更名为园城黄金。公司8亿元涉足金矿,当时也引起了市场不小的关注。   对于一个连续亏损业绩不佳的公司,募资重金海外购矿,当时就有分析师质疑,“连续公告的利好消息更像是在为配合二级市场炒作释放的诱饵”。对于市场的质疑,园城黄金一直澄而不清。   不过,到了2014年2月份,一切变得明了起来。2月12日,公司发布了《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暨关联交易预案(修正案)》的公告,公告称,曾经用于购矿的8亿多元资金,在扣除发行费用后将用于偿还银行贷款和补充流动资金。至此,“涉矿”以失败告终。   对于近年来园城黄金如此这般“折腾”,有分析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指出:“可以这样假设,园城黄金近年来其实都是在跟着市场热点走,房地产行业好的时候,转型成房地产公司,国家对房企进行宏观调控后,公司又发现涉矿是热点,又跟着转型成矿企,转型之后的融资,恐怕就是为了还债,而涉矿募资的资金最后也是为了还债,可以说公司是一直在为了‘保壳’。这也就不难说明为什么现在这个上市公司才只有25人。”   一季度营收大涨63倍   源于去年同期基数过低   自2014年1月份,处在“涉矿”传闻中的园城黄金股价就一路走高,在1月24日宣布停牌之前,公司的月涨幅达到了22.75%,1月24日宣布停牌当天,公司还一度大涨了5.1%。   但是,随着修改募资方案复牌后,澳大利亚购矿的预期落空,园城黄金也未能延续前期的走势。2月12日,公司以11.26元、大跌5.85%收盘。二级市场投资者“中招”,而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则在停牌前“先知先觉”地进行了减持。公告显示,在今年1月20日、1月21日,公司实际控制人徐诚惠共计减持了30万股,所得收益为58.13万元。   更令投资者不解的是,根据2014年一季报,今年一季度园城黄金实现营业收入917.4万元,同比增长6270.39%,净利润404.6万元,同比增长2154.19%。扣非后净利润346.5万元,同比增长1830.36%,每股收益0.02元。   对于一个仅有25人的“迷你”上市公司来说,这样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长是巨大的。不过公司并未在一季报中解释净利润剧增的原因,营业收入方面,公司则表示主要是因为公司销售黄金及收到托管费收入增加所致。   对此,有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对记者表示:“虽然看起来公司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增长幅度是巨大的,但是从公司的营业收入来看,其实并没有多少,917万元的营业收入并不算高,而404万元左右的净利润也不算高,那么,只能有一个解释,就是之前公司的业绩一直不好,2013年一季度的业绩基数过低,凸显出了2014年的数据激增。”   事实也确实如此,资料显示,2013年公司一季度的营业收入仅为14.4万元,净利润仅为17万元。    上海新梅频放重组“烟雾弹”成空壳公司仅余39名员工   自上海新梅以1020.86万元的低价卖掉江阴新兰之后,公司便家无恒产,只余空壳一个。而在此后,上海新梅先后传出多个重组概念,但最后皆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对此,公司投资者颇为愤慨。   而对于未来的重整计划,公司也仅仅是回复,公司已在重组终止公告中承诺在未来6个月内不进行重大资产重组,至于6个月后是否进行重组,需要视届时的项目储备、市场等各方面情况而定。“未来我们会持续关注有利于公司经营发展和利润增长的项目,能够增强上市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并给广大投资者带来回报也是我们一直以来致力发展的目标。”   对于上海新梅的回复,投资者也无可奈何,更有人认为公司是在晃点投资者。   而据《证券日报》记者调查,上海新梅虽然正空壳以待,公司业绩亏损,但公司实际控制人张兴标却在重组概念炒高股价的同时高位减持,大大的赚了一笔。   变成空壳   大幅减员仅余39人   从2013年年报可知,已经成为空壳等待重组的上海新梅目前公司人数仅余39人。   而回顾历史,公司在2003年经历了重组,上海兴盛实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收购了上海港口机械制造厂所持有的公司全部国有股。此后,公司主营业务由港口机械制造转为住宅房地产开发。   重组后,在2003年,公司在职员工总数为60人,其中,管理人员有39人,技术人员有9人,销售人员有9人,财务人员有3人。此外,公司需负担费用的离退休职工1人。   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从2003年至今这段期间内,2006年,上海新梅的员工数量达到最高值,当年,公司在职员工增加至83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增加最多,达到了21人。   此后,2007年,公司的管理人员出现大幅增加,达到50人,但同时,公司在职员工人数减少至78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减少至14人,财务人员有8人,销售人员有6人。相比2006年,公司在管理人员增加的同时,工程技术人员有所下降。而公司为此支付的工资不减反増。   直至2009年,上海新梅的员工数量再次减至60人。此后,随着房地产业的政策调整,上海新梅的日子也越来越不好过。与此同时,公司的员工人数也逐步减少。   股价爆炒重组概念   原控股股东高位减持   回顾上海新梅的控股股东变动历史可见,2003年7月31日,公司原控股股东上海港口机械制造厂将其持有的1.65亿股国有股转让给兴盛集团,同时该股份性质变更为社会法人股。   2012年11月30日,兴盛集团因实施公司分立,将7000万股无限售条件流通股划转给其分立新设企业荣冠投资,公司控股股东变更为荣冠投资。   2013年3月8日,荣冠投资委托公司发布《简式权益变动报告书》,因荣冠投资减持其所持有的公司股份,公司控股股东由荣冠投资变更为兴盛集团。   而在2013年3月8日,控股股东的头衔又落回了兴盛集团的头上,而荣冠投资此后更是将公司股份清空,彻底不再持股上海新梅。   值得深思的是,兴盛集团成立荣冠投资并让其成为控股股东是否多此一举?荣冠投资成立的意义又在哪里?为何荣冠投资最后销声匿迹了?   据记者调查,在荣冠投资持股上海新梅短短三个多月的时间里,上海新梅的股价曾出现大幅波动,而公司也因此多次发布股价异动公告。而在公司股价大涨之后,兴盛集团和荣冠投资同时在高位大幅减持。   数据显示,2012年11月30日,荣冠投资成为上海新梅控股股东之时,公司当日收盘价为3.36元/股。   而自2013年2月1日,上海新梅发布年报后,公司股价大幅攀升,对此,公司解释称,公司已在2012年年度报告中披露将选择在新材料、白酒和金融等行业适时进行审慎地投资,培育公司的第二主业并逐步实施转型,与此同时,公司还表示,公司已于2013年2月4日披露拟向大股东兴盛集团收购其所持有的喀什中盛创投有限公司100%的股权,从而间接持有河南宋河酒业股份有限公司10%股权以及后续期权条款等事项。   除了上述公告的原因外,南江集团的入主,带给上市公司的是石墨烯概念的预期,也助涨了上海新梅的股价大涨。   2013年2月底,上海新梅第二大股东兴盛集团以5.5元/股的价格将上海新梅3600万股转让给南江集团,南江集团承诺在股权转让过户完成后6个月内不减持该股份。   石墨烯概念直接刺激上海新梅的股价节节攀升。在短短三个多月的时间里,上海新梅的股价涨至7.45元/股,创2008年之后的新高。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海新梅股价上涨的同时,上海新梅的股东兴盛集团(张兴标持股75%)和公司控股股东荣冠投资(张兴标持股75%)也在不断的减持。   在实施分立存续后的兴盛集团持有上海新梅6812.62万股无限售流通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7.47%;新设企业荣冠投资持有公司7000万股无限售流通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8.23%。   截至2014年3月20日,兴盛集团持有公司股份已降至6598.79万股。而荣冠投资则不再持有公司股份。   上述可见,张兴标通过同时控股上述两家公司大笔减持上海新梅,而在高位减持之后,即使上市公司业绩亏损,但这并不影响张兴标借套现大赚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