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着力破解“上学难”问题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11.06.2014  06:02
近年来,巴中市教育局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把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上学难”问题作为重大民生工程,以“一切努力只为人民满意”为目标,主动作为,攻坚克难,有力有效推动了“有学上”到“上好学”转型升级。  切实解决“有学上”的问题 全面落实教育惠民政策。2013年,全市36.9万学生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应免尽免,应补尽补。全面落实学前教育资助、中职教育全免费、中职和普高学生国家助学金等各类学生资助政策,累计10.5万人次受到资助,0.2万人获得生源地助学贷款,发放市政府奖学助学金30万元,基本解决了因家庭经济贫困而上不起学的绝对“上学难”问题。深入开展留守儿童关爱行动,累计创建留守学生之家500多个,3万名教师开展结对帮扶,5000名教师志愿担任“代理家长”,通江县被评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示范县(全省唯一)。妥善解决了9万多名返乡和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入学的问题。全面实施营养改善计划,31万农村义务学生吃上放心“营养餐”。 主动争取社会捐资助学。多渠道加强与爱心企业、组织、人士的沟通联络,积极搭建爱心助学平台,主动争取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助教。2013年全市利用教育、工会、青年团、妇联、民政、慈善总会等多渠道争取社会捐资600余万元,重点资助贫困大学生3000余人。争取香港言爱基金会捐款3000万元,在通江、平昌、南江分别新建一所思源实验学校。 科学布局学校校点。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统筹城乡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为主抓手,坚持“全域巴中”,根据全市“一城两翼三副五廊”空间布局和四级城镇体系构架,科学编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点布局规划》、《巴中市中心城区教育设施布点专项规划》,科学布局校点,尤其是设置村小及教学点1749个,占行政村总数的74%,占全省村小及教学点总数的20.6%,保障了农村学生就近入学。整合盘活城区教育资源,着力化解“择校”矛盾,加快解决“大班额”问题,2013年化解大班额619个。强力督促各县(区)城区每年新建2所以上规模适宜的标准化小学或初中,5年内基本满足城区学生入学学位需求。 扎实抓好“控辍保学”。多措并举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全市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99.98%和100%,辍学率分别控制在0.5%和1.5%以内,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在园人数达到7.9万人。   加快解决“上好学”的问题 着力改善办学条件。2008年来,累计争取上级建设项目资金52亿元,建成校舍385万平方米,从静态上全面消除全市中小学D级危房,“校安工程”举措被全国校安办通报表扬。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已完成农村“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第一批1159个教学点建设,2014年将完成第二批590个教学点建设,届时将实现1749个村小或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 着力促进均衡发展。进一步扩大教育开放合作,成功引进棠湖外国语实验学校、川师大附属第四实验中学等外地名校来巴办学,加快推进集团化办学和学区联盟,实施学校“共同体”建设,全市新增210所学校与市内外名校结对发展,巴师附小、巴二中、龙泉外国语学校、南江职业教育集团等教育集团化办学初具规模。坚持统筹兼顾,将全市约70%的教育项目投入,约75%的教育技术装备、图书等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倾斜。加大城乡教师互派交流力度,2013年城乡学校2500余名学校干部和教师参与城乡交流、送教下乡和结对帮扶。组建110支名师支教队,深入开展“名师送教——支教队进乡村”活动,目前送教3600余课时,惠及农村20万余名师生。 着力建设专业队伍。认真实施教师培养培训计划,建立市、县、校三级培训网络,实行3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2014年市财政预算教师培训经费200万元,各校按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10%安排教师培训经费。全市高中、初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85%、95.6%、99.8%。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新时期巴中教育核心价值观,持之以恒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夫妻小学”教师张兴琼、廖占富成功入选全国“最美乡村教师”。 (彭红菊    李娇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