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二级城市软件产业路

17.03.2014  16:43

    绵阳涪城区每年千万资金发展软件产业,发展前景如何——

    3月12日上午,在绵阳创业的李科刚登上QQ,屏幕上就弹出一连串询问信息。对此他已习以为常了——自从2014年初涪城区发布信息,计划每年拿出千万资金扶持软件产业发展,他每天都要接到几个朋友的询问。

    政策让朋友们动心——入驻前两年场地费用全免,还有最高200万元的扶持资金。但疑问也不少:包括绵阳在内的二级城市发展软件产业的环境成熟了吗?入驻企业未来发展之路又在何方?紧邻软件重镇成都,软件产业要如何差异化发展? □张伟 洪刚 本报记者 祖明远 文/图一问发展环境 优惠政策“含金量”如何?

    3月11日,武道数码科技公司的总经理刘涛又来到中国(绵阳)科技城软件产业园。自从确定入驻,隔三差五过来看看已成为他的新习惯。“再有半个月,内部装修结束就可以搬进去了。

    根据规划,到2016年,这里将要集聚软件企业150家以上,软件产品及信息服务销售收入达100亿元以上。要实现这个目标,涪城区拿出一整套优惠政策鼓励软件企业入驻,其中减低场地费用是关键的一环。“入驻前两年房租全免,而且这边的办公环境堪比星级写字楼。”刘涛说。

    此外,从今年起,涪城区每年将拿出不低于10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扶持软件产业发展。通过审核的创新创业团队,将可获得50万-200万元资助。不仅如此,还包括了对申报专利、优秀人才落户等六大类16项具体的扶持办法。还专门设置了为大学生初创提供的“梦工厂”,包括简单的工作和住宿场所。此外,还将开展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就近为创业团队提供融资服务。“优惠政策虽然在财力上比不上深圳、成都等城市,但入驻企业都将能享受到综合服务。”金家林总部经济试验区创业服务中心主任汪晓红说,入驻企业可享受一站式服务,只需将资料交给园区,其余的注册登记等手续都由园区代办。

    此外,为方便入驻企业员工生活,专线班车和食堂都已进入筹划阶段。二问招商定位 如何与成都差异竞争?

    紧邻中国IT第四城成都,绵阳发展软件产业不可避免地要走差异化路线。“我们目前主攻初创团队,包括大学生创业者和有工作经验的创业团队,从而在定位上与成都实现差异化。”金家林总部经济试验区综合办副主任尹胜晖说,目前入驻的企业,主要带着创意的“单飞”创业团队。

    事实上,在软件产业集聚地区,从大公司中“脱离”并自立门户,是大部分软件企业的源头。涪城区的做法是主动出击,向北京、上海等地派出专门的招商队伍,直接伸出“橄榄枝”。成效显著——目前确定入驻的27家企业中,有22家为外地企业,表达意向的外地团队则多达42个。

    从事3D动画特效制作10年的汪洋旭辗转过多个城市。相比竞争激烈的成都市场,他更看好绵阳的潜力。“在成都我们可能很难杀出重围,在绵阳的成本较低,可以安心创新。”“在已成熟的软件行业内,绵阳很难与成都竞争,绵阳可以集中瞄准某个特色的专业领域,形成独特的优势,从而与成都形成互补错位发展。”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盛毅说。三问发展方向 软件产业的发展方向在哪里? “这是我们为某酒店开发的微信公共账户,既可以看到实景,还可以实时订房。”3月11日,在软件产业园A区3楼的办公室里,四川上略互动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熊锐向记者展示其新产品。

    像这样的新力量成为绵阳软件产业发展的方向。因为信息渠道的便捷,软件产业的研发与市场往往“相距万里”,这为绵阳发展“外向”的软件产业提供了条件。“绵阳科技人才力量雄厚,城市环境较好,未来随着成绵乐快铁通车,绵阳的环境优势还会带来一个发展高峰。”盛毅说。

    在涪城区委书记廖凯看来,软件产业由沿海向内地的转移要远远快于传统产业,步子也迈得更大。“这为内陆地区提供了新的机遇,我们要做的是积极对接国内外软件产业转移需求,将应用软件、军民融合、数字家庭等新领域作为突破口,实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