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送三促”进凉山 产业扶贫解难题

04.09.2018  14:42

 

  精准扶贫,产业是“”;产业发展,质量是“”;质量提升,技术为“”;技术引领,品牌崛起;品牌突围,一方振兴。

  今年9月是第41个“全国质量月”。8月27日至31日,由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办,凉山州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及四川省质量协会承办的“送理念促转变、送技术促提升、送渠道促营销”活动(简称“三送三促”活动)走进凉山州。

  5天时间,从白天到黑夜,一路奔波;

  5位专家,从产业上游到产品后端,一一“号脉”;

  81个企业,从初创公司到规上企业,一一“问诊”;

  248公里,从冕宁县一路南下,到西昌市、德昌县,再到会理县,因地制宜,对症下药。

  “三送三促”活动时间短暂但内容丰富,给凉山州企业留下了一份精准全面的“体检报告”,一本助推企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参考答案”,一册贫困地区工业产业扶贫的“凉山样本”。

  现场诊断、长效帮扶齐协力

  为企业开出质量提升“良方

  省质量协会高级工程师任德祺,是此次“三送三促”活动专家组成员之一。在他密密麻麻写满笔记的本子上,有四个词组被着重圈了出来——主营产品、企业特点、主要问题、改进建议。“此次‘三送三促’活动,专家组从这四个方面‘问诊’企业。”此外,他还带来了以“工业企业质量提升与品牌培育”为主题的长达50页的授课PPT。“我将从政策学习、质量改进、精益生产、品牌培育等方面,为凉山州的企业带去系统先进的生产管理理念。

  不仅是任德祺,四川大学材料学院教授连利仙、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康建平、成都集和品牌设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勇、阿凡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太春等也根据各自擅长的领域,为此次“三送三促”活动做足了准备。

  主打产品是什么?有无核心技术?近年来销量如何?主要通过何种渠道销售?在为期5天的活动中,专家组共实地走访11家企业,无论早晚,无论先后,专家组对每一个企业,都尽量全面地查看每一条生产线,详细询问其生产经营情况。

  经过走访,专家组发现,凉山州的工业企业普遍存在生产管理粗放、科学技术落后、品牌意识不足、营销渠道单一等问题。为此,专家组在查看生产车间后,现场召开座谈会与企业进行一对一交流。为了多一些和企业交流的时间,专家组甚至常常误了吃饭的时间。

  离开凉山当天,还有几个小时的空余时间,专家组主动要求临时增加一家现场诊断企业。“能看一家是一家,能帮一家是一家。”陈太春表示,活动期间,通过微信向他咨询产品营销和电商合作的企业非常多。“不少凉山企业缺少与行业专家交流的机会,对时下流行的电商营销模式了解较少,迫切希望我们能通过现场诊断和指导,为他们引路子、换思路。

  如此接地气又重实效的做法,深受凉山企业好评。“对于我们公司的发展问题和解决方法,专家都讲到点子上了!”德昌县茂源长(童耳朵)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刁尚鹏对专家的诊断深表赞同,主动向专家组要了联系方式,计划下次邀请专家再来“诊脉”。

  除了现场指导,走访结束后,专家团队还要为走访企业免费出具一份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企业质量品牌建设诊断报告”,帮助企业解决质量品牌建设难题。

  不少企业感叹,此次“诊脉”收获良多,但时间太短,希望能更进一步学习。为此,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积极搭建平台构建长效机制,促成专家与企业一对一、一对多以及多对一结对帮扶。在西昌市和会理县举行的“凉山州工业企业质量品牌建设能力提升培训班”上,5位专家与70余户企业达成结对帮扶关系。接下来,专家团队将为结对帮扶企业在提升产品质量、塑造品牌形象、加强市场拓展等方面予以技术指导。

  提质增效、品牌打造并肩行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作出构建具有四川特色优势的“5+1”现代产业体系的重大部署,其中,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等五大万亿产业,更是为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产业发展,得资源者得优势。凉山州地处攀西矿产资源富集区,主要矿种中,黑色、有色金属和稀土有较大规模储量,其中稀土资源储量更是位居全国第二,发展先进材料有资源。不仅如此,凉山州三分地、七分山,绿色农产品资源丰富多样,发展食品饮料也有资源。

  “大山大水大资源”,如何将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提高技术是关键。

  走进凉山州,稀土产业是必然关注的话题。冕宁、西昌延伸至德昌等地近300公里的稀土资源带中,两个主力矿——冕宁牦牛坪稀土矿、德昌大陆槽稀土矿储量居国内前三位,综合利用价值极高,是我国重要的钒钛、稀土产业基地和铁矿石资源保障基地。

  然而,采矿、选矿、卖矿……长期以来,凉山矿冶企业大多数以此种方式在矿冶产业链上游运行。连利仙表示,技术是提质增效的关键。企业应在产品后端开发上发力,通过创新技术增加产品附加值,全力打造好钒钛、稀土、石墨烯等新材料产业。“稀土永磁材料是现在已知的综合性能最高的一种永磁材料。凉山铈、镧稀土资源丰富,运用好先进技术,凉山稀土永磁材料产业潜力巨大。

  技术是提质增效的“发动机”,品牌是开拓市场的“助推器”。

  11个实地走访企业之一的冕宁县玖源火腿厂,是当地最大的火腿加工厂。据冕宁县火腿协会会长廖天琪介绍,冕宁火腿选用优质凉山乌金猪与优良种猪长白或约克杂交的生猪后腿,经过腌制、洗晒、整形等工艺制成。“冕宁火腿香气浓郁、精多肥少、腿心丰满,不仅是凉山州的地理标志产品,更被誉为中国十大火腿之一。

  然而,记者了解到,作为冕宁火腿的龙头企业,玖源火腿厂年火腿产量仅500吨左右,而冕宁县火腿协会中的另外3家企业,年火腿产量总和也才200吨,并且,大部分产品以散装为主,仅销往本地农贸市场。

  产量不高,产业难成规模,品牌打造也受阻。对此,康建平建议企业用现代化发酵工序及车间代替“靠天吃饭”的作坊式加工方式,以便缩短发酵周期,提高生产效率。李勇也从品牌打造方面提出建议:“产品定位要准,突出凉山地区特色。产品外包装要提高颜值,让消费者一眼就记住。还要精准定位消费人群,企业要用100%的资源,聚焦投入到1%的市场,才能换来1000%的回报,打响‘冕宁火腿’这个品牌。

  康建平告诉记者,除冕宁火腿外,凉山还盛产苦荞、马铃薯、石榴、桑葚、油橄榄、核桃、青花椒等特色农产品。这些特色农产品虽品质优良,但仍存在资源整合不足、缺乏科技支撑、品牌定位不准等“常见病”,“改进技术、提升质量、打造品牌,才能让地区名品‘走出去’,带动一方产业发展。

  脱贫攻坚、产业转型两手抓

  助工业产业扶贫走高质量路子

  凉山,是我省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2017年,凉山实现500个贫困村退出、13.98万贫困人口脱贫,安宁河流域6县市贫困村全部退出。2018年,凉山要确保500个贫困村退出、20.7万贫困人口脱贫,脱贫重担仍在肩。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主引擎”。然而长期以来,凉山州贫困人口分布广、贫困程度深等问题,让工业产业这个“主引擎”锈迹斑斑,呈现出层次较低、管理粗放、技术缺新等问题,发展举步维艰,改变迫在眉睫。

  脱贫,就是要改善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群人的局面。而产业扶贫,正是脱贫攻坚的生力军和先锋队。此次“三送三促”活动,是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助力凉山州工业产业扶贫的又一次创新之举。

  此次“三送三促”活动,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创新采用了“打蛇打七寸”的帮扶战略,选择当地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社会效益好的龙头企业实施精准帮扶,旨在形成龙头带动、能人引路、项目辐射、产业发展的局面。

  对于该策略,专家组深表赞同,纷纷表示,活动中接触到的不少企业,已具备生产资源和生产车间两大基础,如此一来,对新理念、新技术接受程度更快、见效更快。

  正如一棵茁壮成长的大树,将带动周边生态圈的形成。一个企业的崛起,也将带动一个地区产业的内生力。

  在前不久举行的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上,我省再次对脱贫攻坚提出从“打赢”到“打好”的新要求,将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

  提质,就是要让群众“增收可持续”,实现脱贫不返贫。这要求工业产业扶贫也要走高质量的路子。

  专家组深入凉山各地,助工业企业提质量、创品牌、拓市场,有效提升企业质量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能力,促进企业提质增效,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一系列措施,就是要让凉山工业产业扶贫高质量的目标落到实处。

  5天时间,短暂但深刻的凉山州“三送三促”活动已圆满结束。此次活动虽已画上句号,但工业产业扶贫工作还在继续。

  据悉,下一步,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将全面总结提炼甘孜、凉山两地“三送三促”活动的经验做法,继续在阿坝州等地深入开展“三送三促”活动,实现全省45个深度贫困县“全覆盖”。同时,将进一步创新帮扶思路、丰富帮扶举措,助力全省深度贫困地区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推动深度贫困地区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确保脱贫攻坚任务顺利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目前,今年我省已安排省级工业产业扶贫资金3.26亿元,支持贫困地区工业产业发展项目,已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记者唐千惠 胡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