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祠灾后抢救雏形初见 修缮成果牵动你我

14.01.2016  20:21

  四川在线眉山频道讯(记者 王琴)“三苏祠推广语征集、苏氏后裔捐赠近1吨重的铜香炉、三苏父子集体雕像正式完工……”为了迎接三苏祠博物馆重新开门迎客,三苏祠最近可谓是“风头正盛”,三苏美名传遍了眉山的大街小巷。

  千载诗书城眉山,人文荟萃,三苏是这座文化名城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一颗明珠。三苏作为文化的瑰宝,名传千古,一直受世人敬仰。1月 14日,四川在线眉山频道记者从眉山三苏祠博物馆获悉,在连续遭受汶川地震、芦山地震“双震叠加”破坏下,三苏祠古建筑群在过去一百年间所累积的“旧病新伤”一并来袭,祠内地面沉降,安防、消防设施毁坏,给、排水管道变形断裂。从2013年8月开始,三苏祠开始了长达两年多的闭馆抢救性保护维修。

  现在,三苏祠的保护维修进展如何?重新开馆的三苏祠又将以怎样的面貌呈现给大众?四川在线眉山频道记者提前进入打探。

   三苏纪念馆

   三苏父子雕像完工 见证三苏新风貌

  展陈改造提升工程是三苏祠灾后抢救保护维修工程的重头戏之一,1月10日,三苏纪念馆内的三苏父子集体雕塑《风雨共名山》正式完工。

  据眉山三苏祠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三苏父子集体雕像作为三苏纪念馆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馆起到一个引领性作用,分量很重。据了解,三苏父子雕像创意来自三苏祠博物馆馆内长对联,“三杰一门,前无古,后无今, 器识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千磨百炼,扬不清,沉不浊,父子兄弟依然风雨共名山”,当时提炼了“江河行大地,风雨共名山”10个字,让策展人在10个字上发挥。

  最终,这个命题被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霍波洋教授接招,为构思这一主题雕塑作品,把三苏父子成就及人生里程很好的展示出来,他从去年7月就来到眉山,开始实地考察并搜集资料,几易其稿,历时数月,才最终让作品以完美的姿态呈现。

  据了解,此作品高8米,长14米,耗费石材重达150吨。雕像中的父亲苏洵,年龄大约50岁左右。苏洵伏案坐在前,用手指着远方,苏轼和苏辙兄弟,年龄30多岁,其中苏轼头略微抬高,神态自若,苏撤则凝视前方,若有所思。

  “对于这座集体雕像作品比较满意,无论是神态、体态还是表现形式。”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说,三苏父子雕像是此次博物馆5个展厅当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三苏父子雕像完工,是见证三苏新风貌的点睛之笔。

   三苏祠祠堂园区

   苏轼后裔捐赠香炉 让三苏更接“地气”

  “1吨重的香炉,以前从未见过,咋个打造出来?”最近,在三苏祠祠堂内,10几名工人仔细打量着眼前的庞然大物,接下来,他们将把这重达近1吨的铜香炉搬进三苏祠飨殿内。

  “百善孝为先,捐赠是对苏东坡的敬仰,希望能弘扬、传承三苏文化 。”这块近1吨重的庞然大物的主人是来自成都的51岁三苏后裔苏功强先生,在三个月前,他了解到三苏祠博物馆原来的香炉损坏严重,最终出资16万为三苏祠量身打造一个匹配的香炉。

  在三苏祠修缮期间,博物馆方列出捐赠项目,有两位苏氏后裔分别认捐了铜香炉和文峰桥。在苏氏后裔中,这样一个小小的亲历举 动,让这个待葺三苏增添了一抹“人情味”,也让三苏更接“地气”。

   三苏祠喜事连连 推广语征集添活力

  “等你一句话,唤醒东坡魂”。眉山三苏祠博物馆于2015年11月30日—2016年1月10日悬赏两万全民征集三苏祠推广语。

  经过前期的征集,紧张的初评和专家评审,最终从近万条推广语中,选出20条推广语,“决战”终评,网络投票从1月8日开始,至1月15日结束,届时将评选10名入围奖及最终录用奖。

  “此次活动的开展,增添了三苏文化活力。”据介绍,此次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共收到来自山东、海南、江苏、北京、内蒙古等32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投稿,甚至还有读者投来英文版的推广语。投稿人中,有不到10岁的小学生,更有年过八旬的老人,涵盖了学生、公务员、教师、医生等各行各业。

  三苏文化源远流长,三苏的故事正在精彩上演,让我们静静的期待三苏的“复苏”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