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三线故事 赓续红色血脉——我校学子深入社区探寻红色文化

02.03.2022  06:18

日前,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党员前往绵阳市涪城区工区街道华丰社区开展“追寻三线故事 赓续红色血脉”社会实践活动,得到绵阳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文明绵阳》(绵阳一套)报道。

寻访抗美援朝革命“老前辈”,领悟抗美援朝精神

华丰社区具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社区党组织现有党员387人,国有企业移交的退休党员368名,其中有5位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英雄。实践团队按照预定计划,采取分组形式与这5位老英雄进行了深入访谈。

5位老英雄胸前都挂满了勋章,每一枚都铭刻了令人敬仰的历史故事,都包容着奋勇前行的峥嵘岁月。胡文森老前辈指着胸前的勋章说到:“这一枚蓝色和平鸽是朝鲜赠给最后一批回国的抗美援朝战士的”“这一枚是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纪念章,有身份证一样的编号,一个编号对应一个人。”   

老英雄们为学生党员展示了老照片、老物件,并深情的讲述了其中的故事。这些故事体现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和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这一伟大精神,由无数英勇的先辈锻造,跨越历史时空,激励着青年党员们凝心聚力,奋勇向前。

寻访三线建“奋斗者”,感悟三线精神

抗美援朝胜利后,5位老英雄积极投身国家三线建设,为祖国建设与发展贡献力量始终一心为国、听党话、跟党走。他们不仅是抗美援朝战场上的“铮铮铁骨”,更是三线建设的最美“奋斗者”。

范永家老前辈回忆道:“当时从四面八方赶来了一些人,还有大学生,车间一些干部和工人干一样的活,吃一样的饭,没有官僚气息,干部作风好;当时运输材料的车辆很少,只能靠人力运输,有些人在运输过程中受伤甚至失去生命,一心一意为党和国家奉献。

王老(祖籍四川德阳)在“三线建设”战略号召下,从辽宁回到四川绵阳,进入华丰厂,那时华丰厂外只有简单几处民房,入目所见是沙石,条件异常艰苦。他回忆道:“我们生产的零件,无论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都要用到,就连中国生产的第一件航空服也用了的哩。

胥老(原遂宁射洪人)谈到在抗美援朝后他们转业支援绵阳发展,当时在绵阳厂里每天工作12个小时,工作之余组织工人进行学习、拉砖、开荒、修河坝……

从这些老人的讲述中,学生党员们深刻感受到三线建设奋斗者以爱国主义为鲜明旗帜,以振兴民族为奋斗目标,以创业奉献为价值追求,书写出了无数拼搏奋斗、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典型事例,创造出绚丽灿烂的三线文化,凝练出了伟大的三线精神。

这些缔造了三线精神的建设者和抗美援朝精神的老英雄,激励着新时代的大学生们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学生党员李俊霖在与老前辈交流后谈到,“革命前辈不仅是抗美援朝老兵,也是三线建设的先驱者,他们集中体现了不怕牺牲、英勇前进、不怕困难、不畏挫折的顽强革命精神。作为新时代青年,更要继承发扬党的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自觉坚定理想信念,争做时代新人、勇担时代重任,请党放心,强国有我们。

调研社区建设,赓续红色血脉

华丰社区是典型的国有企业改制社区。在社区建设方面,社区党委书记赵凤指出,社区成立之初,存在社企融合度不高、党员认同感不强、群众归属感弱的问题。面对困难,社区党组织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群众满意为标准,积极撬动企业、社会资源参与社区建设,延伸社区服务,聚合党员、居民群众力量广泛参与到社区建设中,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提升社区居民精神文化体验,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社区建设不断深入挖掘社区历史底蕴和三线文化,积极打造具有“三线建设”特色的“红色小园”。在红色小园的建设上,赵凤对学生党员们发出倡议,希望大家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业优势,结合华丰社区既有抗美援朝老英雄又是三线建设工厂家属院的文化底蕴和红色传统,研究探讨红色家园建设方案。

通过深入调研,积极开展实践,师生通力合作,在探索高校学生党支部进社区、校社支部共建平台新路径的过程中,助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升高校学生党支部实践育人、组织育人有效性。

(王丽明  编辑)(马克思主义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