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刊文:讲好三线建设故事 传承弘扬“三线精神”

19.12.2018  15:20

  12月19日,《光明日报》发表题为《讲好三线建设故事 传承弘扬“三线精神”》的文章,致敬不畏艰险、勇于奋斗、艰苦创业的三线精神。

  《光明日报》2018年12月19日第5版截图。

  以下为报道全文:

  12月15日,四川省攀枝花市在京举行弘扬“三线精神”座谈会暨电视剧《大三线》启动仪式。这座在三线建设中诞生、在改革开放中成长的现代化工业城市,将拍摄一部电视剧,重现三线建设的故事,弘扬“三线精神”,展现三线建设时期建设者感天动地的奋斗精神和豪迈人生。

  20世纪60年代,为满足备战需要,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国家启动“三线建设”,在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工人、科技人员和干部听从党和政府的召唤,义无反顾地奔赴祖国的大西南和大西北,在恶劣艰苦的环境中,无私地奉献他们的才华、心血和青春,创造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

  回忆那段历史,很多三线建设者对“不想爹,不想妈,不想孩子不想家,不出铁水不回家”“三块石头架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的岁月记忆犹新。当年,参与三线建设的人们拼命工作、努力奋斗,有的人多年不回家探亲,放弃了与父母妻儿的温馨团聚;有的人积劳成疾、疾病缠身,但他们为了国家利益,无怨无悔。一位建设者在攀钢建成前去世,临终前说:“死了,把我埋在宝鼎最高的地方,让我日日夜夜看到攀枝花出煤、出铁、出钢。

  “在全国的三线建设当中,攀枝花可以说是重中之重。”中国国史学会三线建设研究会常务理事何民权说,攀枝花是三线建设的代表性城市,理应走在保护三线建设遗存和弘扬三线建设精神的前列。

  当年,数十万建设大军在一片不毛之地上建起了攀钢,建起了攀枝花这座“百里钢城”,推动了边远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形成了一个百万人口的现代工业城市。而今,攀枝花把保护传承三线建设历史文化、弘扬“三线精神”当作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有力推动了“三线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2015年,攀枝花在建市50周年之际建成了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的三线建设博物馆,弥补了四川省工业类博物馆的缺失。截至目前,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已成为国内展陈面积最大、馆藏资源最全、社会影响最广泛的三线建设主题博物馆。

  以三线建设博物馆为引领,攀枝花依托全市众多三线建设遗址,加强三线建设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目前,当地已将当初决策建设攀枝花的“大田会议”遗址建成大田会议纪念馆,将邓小平、彭德怀等老一辈领导人来攀视察下榻的大渡口“十三栋”建成攀枝花开发建设纪念馆,并正式向社会免费开放。

  近年来,攀枝花市联合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等机构深入研究发掘,致力于把攀枝花建设成为全国性的三线建设研究平台和三线文化研究的“大数据库”,举全国之力进行三线文化研究,已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攀枝花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攀枝花将加强三线建设工业遗址保护利用,加快国家三线建设成功典范城市建设,讲好三线建设故事,传承三线建设精神,力争把攀枝花打造成为全国三线建设研究的资源库、“三线精神”的传承地、三线文化历史的研究中心和三线建设者的精神家园,展示“英雄攀枝花”的红色基因和英雄本色,让三线精神落地生根,永放光芒。(记者 周洪双 本报通讯员 钟健华)

责任编辑:蒋燕 分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