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儒道一体三神同堂立 罗泉镇盐神庙很“任性”

08.04.2015  08:03

    在资中、威远、仁寿3县交界处,有一座千年古镇——罗泉镇。该镇因盐而兴起,曾井架林立、商业繁盛,是历史上较有名气的产盐基地,而盐神庙就是见证罗泉盐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来到资中罗泉古镇,穿过子来桥,就到了盐神庙。

    资中县罗泉镇文化站站长肖映贵介绍,早在秦朝,罗泉镇便井架林立、盐灶罗列。至清朝时,罗泉镇的盐业发展达到顶峰。清光绪年间,罗泉镇已有盐井1515口,最盛时年产盐2000余吨,主要供川西南一带。盐商还将罗泉井盐运至成都,甚至更远的藏区。

    “当时号称的‘天下第一井’就在盐神庙正殿里!”肖映贵介绍,正殿下面就是罗泉最早采盐的盐井。

    在罗泉开采“天下第一井”后,产盐不断,不仅给当地人带来财富,还由此进入“井盐”时代。而在此之前,人们还在食用海盐。为了盐业的兴旺发达,盐商和生产经营者祈祷神灵保佑,便共同筹资修建了这座供奉管仲为盐神的庙宇。

    在盐神庙的东面,刻有清晰的壁塑,从上至下分别是海豚、宝剑、龙王,还有一群人。“这壁塑的寓意是,盐最初出自大海,朝廷授尚方宝剑可以在罗泉地域开井取水。”肖映贵解释。

    1925年,罗泉镇所产的盐获巴黎世界博览会金奖,品质号称“天下第一”,化验结果纯盐超过99%。但随着自贡、乐山盐业的大规模兴起,罗泉盐业在上世纪二十年代逐渐走向衰落,就连位于盐神庙正殿的“天下第一井”也因为停止产盐而被封了。如今在罗泉,和盐有关的主要遗迹就是盐神庙。

    “盐神有很多个,在中国众多与盐相关的庙宇或会馆之中,几乎都供关羽、火神等神像。罗泉的盐神庙以从事盐政管理的管仲为盐神,关羽和火神则作为管仲的辅佐相伴左右,神像位置居后且塑像小。但三神并立,实属罕见。”肖映贵介绍。

    同样让人们感到惊奇:盐神庙竟然存在三种不同风格的建筑——盐神庙始建于清雍正七年,据传,雍正皇帝崇尚道教文化,当时工人便按道家风格修建了正殿。他死后,工匠在修建盐神庙厢房时,按儒家风格来修建。因同治皇帝信佛,清同治七年,工匠又按照佛家风格来修建。

    2013年,盐神庙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随着罗泉古镇的进一步开发,盐神庙将焕发新的生机,成为旅游景点。(段春秀 记者 张啸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