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极”竞发 四川经济“开弓”
李后强博士。吕甲摄
专家访谈
古代始有“县”这一概念,起于春秋。
秦统一中国之后,推行郡县制,标志着中国县制的开端。
伴随着国家行政管理的下沉,以及新型城镇化进程提速,县域治理在国民经济发展、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成为社会转型和改革深化的关键点。
古人说,郡县治,则天下安。在今天尤其是如此。
近日,省社科院党委书记,教授李后强博士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专访,为县域经济发展建言献策。并首次向媒体阐述了他的《四川“三大新兴增长极”的弓箭型战略研究》。
“川南、川东北是弓臂,天府新区是发力点,三极呈现出‘三点鼎立、三生万物’的架构。”李后强博士说,四川的弓箭型经济发展布局中,“三大新兴增长极”正如一张拉紧的弓箭,以“先锋”的角色,牵引和辐射四川实现梯次竞相跨越。
作为多点多极支撑战略的底部基础,四川183个县级行政单位就像一个个棋子,散落在天府之国的“大棋盘”上。辐射全川90%以上经济版图的弓箭区域,在开弓射箭的过程中,必将为县域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华西都市报:怎么理解弓箭型发展格局?
李后强:在中国区域经济布局中,国家有一套整体的规划,先后形成了T字型、弓箭型、π字型、井字型等模式。从四川地理来看,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大新兴增长极”,布局呈“三点鼎立、三生万物”的架构,形态如一个拉紧的弓箭,因此可以称为“弓箭型战略”。在中国古代,弓箭是发射锋刃的一种远射兵器,是军队使用的重要武器之一。弓由有高度弹性的弓臂和有韧性的弓弦构成,箭包括箭头、箭杆和箭羽。
在“三大新兴增长极”中,天府新区是发力点,川南和川东北经济区是弓臂点,成都与重庆成为箭杆,方向指东。“三大新兴增长极”所在的弓箭区域包括成都平原经济区8个市、川东北经济区5个市、川南经济区4个市,总人口占全省91%,面积占全省37%,2013年经济总量占全省91%,可见其强大的包容性、调控性、主导性,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华西都市报:弓箭持续发力靠什么?
李后强:创新是关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内生的驱动力,即人的需求所带来的动力。其次是组合聚变的力量,也为整合的力量。天府新区居位于占四川经济总量61%的成都平原经济区内,属于知识、技术、资本、财富、企业高度密集区。天府新区是弓箭的着力点(发力点),必须是创新中心,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川南和川东北则需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将资源变现,释放其内在的潜能。
盘活区域经济 要学会“借力打力”
华西都市报:如何最大限度释放“三极”的潜能?
李后强:三极就像三辆并驾齐驱的马车。成都的发展已经有目共睹。川东北经济增长极和川南经济增长极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少资源却长期沉睡,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内在的优势。两处的共同点都是革命老区红色根据地,旅游、农业、煤矿、天然气等资源丰富,但总体发展水平比较底,缺乏外来力量,尤其是金融资本注入。此外,交通生产要素还不够畅通,高速、铁路和机场等大交通建设不够充分。
接下来,川东北的重要任务是建立“西三角”,融合西安、成都、重庆资源,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至于川南的任务,则要建立“南三角”,整合云南、贵州和四川三省资源,打造“白酒金三角”走廊,组建赤水河流域经济区。
目前,国家大力实施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三大新兴增长极”所处的嘉陵江和岷江都是长江支流,因此都属于国家战略规划的范围之内。以北丝绸之路为例,大家都知道,丝绸是四川的特产,锦江之所以为‘锦江’,就是因为古时人们在江里浣洗丝绸而得名。因此,成都才是北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只能算个中转站。现在很多城市在提长江第一城。我觉得成都才是长江第一城。为什么呢?因为岷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长江自起源地流出后,经过的第一个特大城市,便是成都。不管从经济、文化还是历史,此说法均成立。以前李白、巴金、郭沫若等文坛巨匠,都是从成都百花潭坐船经岷江抵长江后出去的,有诗为证“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还有“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因此,“三大经济增长极”都应该积极融入,向“两带”靠拢。
发展县域经济 本质上就是特色经济
华西都市报:县域经济的发展机遇在哪里?
李后强: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提出,县域经济是构建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格局的底部基础。弓箭型经济发展模式则是多点多极支撑战略的生动实践。
“三大新兴增长极”总面积10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21%,总人口4871万,占全省总人口54%,都在成都、重庆的双核辐射范围内,实际上相当于一个“极化区”。“极化区”概念非常重要。我们知道,将线圈置于两块磁铁间,只要有运动比如移动其中一块磁铁就会产生电流,在线圈中产生电动势,即动磁生电原理。电和磁是不可分割的,它们始终交织在一起。简单地说,就是磁生电、电生磁,这是电磁感应。成都和重庆是两个“磁性”很强的极核,对“三大新兴增长极”能产生强大的“磁性作用”,从而产生“电流”
具体到“三大新兴增长极”,他们在一定范围内,则组成了一个个新的磁场,不断集聚着周围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活动,在各自壮大自己的同时,以先锋的姿态,对周边区域和产业形成强大的辐射和极化效应。为县域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三极”是“多极”中基础最好、动力最大、发展最快、前景最广的合成极,只要三位一体协同发展,就可以引领全省90%的经济发展和提升全省90%人口的生活质量。
华西都市报:地方政府可以从哪些方面做准备?
李后强:首先要落实好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细化措施,落到点上。县域经济发展首先是产业的发展。地方上首先应该做好的就是产业的规划。各县都需想清楚,在这场弓箭战略中,自己的对外扩张、辐射力量和对生产要素走向的把控。总体来说,要从“四个力”着手,对需要进一步提升。首先是产业的凝聚力,其次是要素的转换力,市场的竞争力以及社会的影响力。
县域经济本质上为特色经济,地方应围绕当地资源和区位优势,配以制度创新,建立一批特色产业和特色镇,把新型城镇化政策用到极致。
华西都市报:发展县域经济应避免走入哪些误区?
李后强:发展县域经济,做好规划是经济发展的第一步。战略规划一旦失误,将会对经济发展造成颠覆性影响。“弓箭型战略”面向东方和大海,极具开放意义。这势必要求县域经济不要搞污染型产业,不要破坏生态环境。守护好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同时建立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将对生态的破坏降到最低。因地制宜发展工业、农业、服务业,除了新兴产业,传统产业也有广阔市场,特别是加工业、制造业、种养殖业、旅游业等应该在引进大企业、大项目上下功夫,用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机遇。(华西都市报记者 张想玲 见习记者 殷航)
新闻链接
四川96个县(市、区) 2013年GDP超百亿
近日,省统计局发布“2013年四川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去年我省183个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GDP)总量超过100亿元的有96个,比上年增加11个;超过200亿元的有43个,比上年增加6个,超过300亿元的19个,比上年增加2个。
经济增速相对较快
就县域而言,我省现有135个县、市,去年GDP达13963.0亿元。其中,56个县市GDP总量过100亿元。数据还显示,去年135个县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403.7亿元,占四川省的54.2%,有42个县市投资总额超过100亿元。135个县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73.7亿元,占四川省的45.1%,有7个县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100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去年135个县市GDP比上年增长10.1%,增速比四川省平均水平高0.1个百分点,其中87个县市GDP增幅超过四川省平均水平。135个县市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11.4%,增幅比四川省高0.4个百分点,87个县市全部工业增加值增幅超过四川省平均水平;135个县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增长12.4%,增幅比四川省高0.3个百分点,82个县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增幅高于四川省平均水平。
双流县GDP总量最大
受区域优势、发展基础等因素影响,县(市)发展差异较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去年,在135个县市中,双流县GDP总量最大,达到746.1亿元,是最小县炉霍县(4.63亿元)的161倍;地方公共财政收入最大县双流县(64.6亿元)是最小县壤塘县的400多倍。
从县域的产业发展看,去年135 个县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8.6:53.1:28.3,第一产业比重比四川省平均水平高5.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四川省平均水平低7个百分点。其中,有114个县市第一产业比重超过四川省平均水平,有104个县市第三产业比重低于四川省平均水平。119个县市城镇化率低于四川省平均水平,78个县市工业化率低于四川省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