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平昌县“四三”机制促“挂包驻帮”助推精准扶贫

10.07.2017  09:36

 

在精准扶贫“挂包驻帮”工作中,巴中市平昌县从群众“想之所想、急之所急”出发,围绕攻坚目标,在基础设施、基层组织、产业发展、异地搬迁扶贫、基金投入等方面,支持帮扶村发展建设,坚持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改变过去简单地给钱给物的帮扶方式,创新工作方式,推行“四三”制切实助推帮扶工作,提高帮扶实效。

一是挂包驻帮思路注重“三结合”。 平昌县在“挂包驻帮”工作中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在力所能及给予物质帮扶的同时,更多地注重从理念上、思路上、方法上、作风上抓帮扶。积极培养和树立带头创业、发家致富的先进典型,留下一支永不走的“挂包驻帮”队伍。同时,各帮扶部门和帮扶干部纷纷采取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协调引进培育致富项目,引导促进帮扶地区的干部群众更新观念、转变作风、提高技能。全县共组织涉农政策法规和种养殖培训126场次,感恩教育500余场次,省党代会宣讲500余场次。县“五个一”帮扶力量协调领导小组,还对140余名新任非贫困村第一书记书记进行集中培训,并到南部、广安等先进村参观学习,开拓视野。

二是挂包驻帮重点突出“三个着力”。 着力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平昌县按照“三个全覆盖”的要求,从群众最急、最盼的事情着力,推进农村破解“四难”进程。全县为帮扶村修建村道路280余公里,建立村民集中供水点45处,维修学校校舍6万余平方米,协调协商合作项目170个,协调筹措到位资金8700余万元。着力产业培育。按照六大产业发展总的要求,平昌县帮扶部门积极帮助贫困村划产业、协调处理相关问题、回引创业人士创业工作,现已发展花椒15万亩、茶叶近20万亩、核桃8万余亩。全县共发展龙头企业6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85家、家庭农场45家、专业大户2560户、新型职业农民1000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面达到65%,切实实现从“种给农民看”向“带着农民干”转变。着力强化基层组织基础。平昌县注重把村支部建成战斗堡垒,把支部书记培养为致富带头人,全面培训支部书记,提高基层干部模范执政能力、服务群众能力、突破难点攻坚能力、长远发展决策能力,基层组织力量得到明显加强。同时,充分发挥无职党员作用,大石村10名上岗无职党员主动化解村内各类矛盾45件,为村办实事15件,反馈村情民意145条,利用“农民夜校”为群众上党课5次,领办党员精准扶贫示范项目1个。通过“无职党员+产业园区+贫困户”模式,带动群众参与发展特色产业2000亩,组织张国平、任明太等25户贫困户长期到产业园区务工,实现月稳定增收1500元以上。

三是挂包驻帮力量管理推行“三考核”。 一是刚性考核。制定“基本医疗有保障、有卫生室”等12个指标达标工作方案、交通建设扶贫等22个扶贫专项实施计划、住房安全保障及人居环境改善等5个专项工作方案,对应出台超常规推进脱贫攻坚“十条奖惩措施”,把“从实正向激励、从严反向问责”落到实处。二是常态考核。严格“每周一督查、每月一通报、每季一问效”要求,抽调精兵强将组建6个片区督查组,对“五个一”帮扶工作,立体式全覆盖跟踪督查问效3次。涌现出第一书记优秀代表王良成,省十一次党代会选举其出席党的十九大代表。三是示范考核。实行县级领导脱贫攻坚“一岗双责”,建立每月到贫困村召开一次推进会议、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向县委常委会报告一次工作、每季分片开展一轮交叉督导制度,现场破难820余件。

四是工作推进实施“三同”。 始终坚持群众主体地位,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积极教育引导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在挂包帮扶活动中,全面推行“三同”的群众工作方式(同规划、同建设、同监督),在聚居点规划,产业布局、房屋建设等重大事宜,帮扶干部与村两委干部、贫困户户主,始终一起同规划、同建设、同监督切,实做到扶持不包办,到位不越位。板庙大石村在精准扶贫中,引导群众参与决策,发动群众参与建设,调动群众参与管理,全村群众投劳折资350万元,新建集中供水工程两处,解决了400余户1800余人饮水安全问题。(平昌县直机关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