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州农牧民收入增幅全省领先
原标题: 三州农牧民收入增幅全省领先
11月14日,红原县县长嘉央罗萨告诉记者,去年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8006元,为全省藏区县第一。前不久全省牧区工作会议再次为牧区10县“单锅小炒”,农牧业成为重点之一。
近年来,我省各级农牧部门全面落实民族地区各项决策部署,51个县瞄准高原特色农牧业这一基础性产业,推动农牧业跨越式发展,不断鼓起农牧民“钱袋子”。
增投入夯基础
两个月前,在海拔3600多米的理塘县甲洼乡下依村,农机手驾驶联合收割机在青稞地里穿梭。“种时有良种补贴,收时有农机补贴,好政策改变了祖祖辈辈的种地方式。”前来取经的俄曲村支书洛真感叹。
截至去年,新增的65台农业机械奔跑在民族地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提高至28%。
民族地区农业政策洼地效应凸显。“我们启动青稞、马铃薯良种补贴,大幅增加农机购置补贴,户用沼气按最高标准补助。”省农业厅负责人介绍,农业科技直通车率先全覆盖,增粮增收示范项目投入四年翻两番,连续两年专项资金建设青稞良种繁育基地,粮油高产高效创建、阳光工程培训全面实施,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农民合作社建设等省级项目也特殊安排。
力度背后是真金白银的倾斜。近年来,我省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和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仅去年,20多亿元农业项目资金向民族地区汇聚,高标准农田建设、退牧还草、农村能源建设等项目高效落地。截至去年,民族地区已建成高标准农田375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基本全覆盖,退牧还草6645万亩,新增户用沼气55.6万口、太阳灶12.41万台……
抓特色树品牌
面积50万亩、产值2.5亿元,2012年甘孜青稞获国家地标认证,成为藏区农牧民受益最广的农业新名片。
这是民族地区全面推进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的写照。退耕还林,尽管地减人增,但民族地区人均粮食占有量不断提高。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粮食总产量达479.61万吨,肉蛋奶产量达139万吨。
特色效益农业成为发展“黑马”。苦荞山鸡蛋、冕宁火腿、酸奶……2014年西博会上,“大凉山”畜产品受青睐。前不久的中国绿博会上,阿坝主打“川藏高原”品牌,高原蔬菜、甜樱桃等斩获金奖。近年来,民族地区大力调整结构,特色水果、酿酒葡萄、反季蔬菜、茶叶、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经济作物发展势头强劲。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品牌打造和市场开拓不断突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过300家,大凉山、川藏高原等特色品牌叫响省内外。
民族地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保供给、促增收地位突出。“去年甘孜、阿坝、凉山三州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居全省前三位。”省农业厅负责人说。
声音
汶川乐亮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朱亮:近年来,合作社沾了民族地区的政策光,树苗免费发放,建大棚有补贴,还有百万元补助建采摘道和物联网平台。政府组织我们参加学习培训,参加西博会、少数民族地区农超对接会等大型展会。合作社特色品牌不断叫响,目前已有200余亩大樱桃、400余亩甜枣,今年销售额800万元,社员户均收入近7万元,10万元以上达七八十家。本报记者 李淼